●代山庆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特性,对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确保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科学性、辩证性、实践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彰显了鲜明的科学性、辩证性、实践性、人民性。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特性,对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确保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彻底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是科学真理,具有彻底的科学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历史事实而提出来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科学总结,是立足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特点的科学总结,是立足近代以来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勠力同心、团结奋斗,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的科学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旗定向,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规律,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性早已被实践充分证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从自觉走向自立、自信、自强,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国日益强起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的经济纽带必将越来越紧、文化认同必将越来越深、国家认同必将越来越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越来越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必将牢不可破。
深邃的辩证性
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属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其重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在实践过程中,辩证地协调和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辩证思维注重找出事物间联系和发展规律,注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把握若干重要关系,注重在事物的系统联系和动态过程中把握规律,务求实效,具有深邃的辩证性。
做好党的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体来讲,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总体来看,这四个关系,既讲了“怎么看”又讲了“怎么办”,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四个关系很重要,都要把握好,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是管总的,对其他关系起着引领作用,要重点把握,这本身也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伟大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具有伟大的实践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个共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五个共同”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在于引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努力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崇高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不断排除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隐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体现着鲜明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兵团党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