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每年10月8日—9日,太阳位于黄经195°时是寒露节气。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即寒露气温降低,晨露遇冷快要凝结。古人也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寒露三候
我国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之时,鸿雁排成一字或是人字形队列,开始往南方迁徙;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喜凉耐寒的菊花,也开始普遍开放。
寒露习俗
寒露时节,秋天的凉意已经很是明显,即使在长江以南地区,气温也显著下降,而在广大的北方,已呈深秋景象。因接近重阳节,寒露节气的习俗多与重阳节有关。
赏红叶:寒露时节,层林尽染,正是赏红叶的好时候。秋高气爽之时,看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是秋日出游的重头戏。
登高: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此时宜人的气候十分适合登山,慢慢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还有“步步高升”“高寿”等美好寓意。
吃花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寓意步步高升。
赏菊:相传赏菊起源于晋朝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寒露养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提到“寒”的节气。自寒露起,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阴气渐重,最易感冒秋燥、阴邪入体、伤肺伤胃。现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要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夏季的凉鞋也可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且脚部脂肪层较薄,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此外,肩部、肚脐、脖子也不要冻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头面部保暖,以防病情加重。
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引起凄凉之感,人们往往易于出现情绪不稳及伤感、忧郁心情。此时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可以防止悲秋。
寒露饮食
寒露后,秋病进入高发期,尤其以肠胃病多见。胃寒的人要注意饮食温和,忌食生冷,注意胃部保暖,不暴饮暴食,避免增加胃的负担。饮食应以“滋润生津,减辛增酸”为原则。可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生津的食物,如梨、藕、银耳、百合、萝卜、蜂蜜等,有滋养肺脏防止燥邪伤肺的功效。
寒露天凉,晨起脾胃功能还不旺盛,早餐应吃些温软的粥食,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作用。可添加大枣、山药、莲子、栗子、鸡鸭鱼肉等润燥食材,加强健脾暖胃、益气养阴、润燥养肺的作用。
结合中医学五味入五脏观点,辛味入肺,酸味入肝。秋天要少吃辛辣刺激、煎炸熏烤类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肉桂等。通过减辛,既能防止肺气太盛,还能防止辛燥伤肺,耗伤阴液。可适当增加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如葡萄、梅子、石榴、番茄等酸性食物,可防止肺气过旺影响到肝的功能,还可刺激唾液分泌增加津液。深秋季节正是吃螃蟹的时候,要注意螃蟹也是寒性很大的食材,虽然异常鲜美,不宜过多食用。 整理 王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