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宝坻三辣
辣嘴香心 天津人的葱蒜椒傲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第10版:风物       上一篇    下一篇

  早在初中毕业后,宝坻区的刘双就开始自己购销家乡的农产品。1988年,他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做贸易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得知他来自宝坻,无一不对“宝坻三辣”——六瓣红大蒜、五叶齐大葱、天鹰椒,赞不绝口。如今,55岁的刘双是宝坻区王卜庄镇盛丰收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宝坻区非遗项目香辣酱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宝坻大蒜、大葱、辣椒的种植,并以自产“三辣”为原料,生产自主品牌香辣酱销往各地。

  因“涝”得来一片沃土

  “宝坻三辣”,是天津市宝坻区特产,也同属于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金秋十月,正是辣椒成熟的季节。在宝坻,天鹰椒又叫宝坻小椒,是天津“津农精品”成员,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宝坻,“坻”字原意就是水中高地,历史上这里就是退海之地。“咱这里是真正的九河下梢,过去常发大水。”刘双告诉记者,众多河流交汇在当地形成了水湾,洪涝自是苦不堪言,但也恰恰是这年复一年的淤泥堆积,形成宝坻这片水乡之地与周边不同的“营养土”。一份宝坻当地土壤质量调查报告显示,王卜庄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内,低洼区为湖沼积黏土,水源为河水、井水且排水条件较好,是“三辣”产品的集中产区。

  沃土出好物,曾在王卜庄镇做过帮扶工作的天津城建大学刘寒鹏教授介绍说,“三辣”之中,宝坻种植大蒜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明朝中期,宝坻就广泛种植,“天津老人们常说,紫皮蒜最好。宝坻的大蒜就是紫红色的皮儿,一头蒜通常有四瓣或六瓣,就有了‘四六瓣’‘六瓣红’的名称。”每年六月,就是宝坻大蒜上市的时间,50头蒜编成“蒜辫”是天津人买蒜的“老习惯”,在刘双的合作社里,还有紫皮独头蒜,基本在上市前就有人开始预订。

  大葱差不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从山东引进到宝坻当地的。刘双说,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形成了现在优良的五叶齐大葱品种。他知道大约有25个省市地区在种植。“大植株葱白细嫩,味道微甜、辛辣。”尤其是刚上市的新鲜大葱,水汽足口甜更好吃。而且五叶齐特别耐储藏,“每年11月产的大葱,能储存到转年六月。”

  好种好技术翻番了收成

  “天鹰椒过去还能与玉米等高秆庄稼一同栽种。”看着地里一片“火红”,刘双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都在种植,但后来曾一度出现辣椒品种单一、退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现象。2019年初,宝坻区从引进的67个优质天鹰椒品种中,挑选出适合的品种进行推广,同时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也带来了新移栽技术,天鹰椒亩产产量直接翻番,达到800—1000斤。

  有资料显示,去年,宝坻大葱已从过去的春种秋收,到现在一年四季收获不断,土地昼夜生金,农户持续增收。今年年初,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大蒜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实现精准播种,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机械化作业与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结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截至2024年,宝坻区天鹰椒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每亩地收益达到3000余元。就拿刘双来说,他的企业就拥有自己的辣椒品种和1100余亩种植基地。

  宝坻大蒜过去不但是贡品,蒜汁在清初还成为江南地区丝绸刺绣业沾花的原料,就连传统的绢花和裱花工艺中,也把黏稠而胶质多的宝坻大蒜汁液作为上等黏结剂使用。

  关键是口味还好,宝坻大蒜生着吃的特点是辛辣的味道中含着鲜香。天津人吃捞面、饺子都离不开生蒜,一些老人每年泡腊八醋就得用这紫皮的宝坻蒜。据说,过去津菜馆炝锅,宝坻蒜切的片,中间有一丝绿色的芯,有个单独的称谓叫“凤眼”,提味也增色。

  火辣的滋味香甜的生活

  刘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唐军征高丽,不少将士不适应漫长的冬季,一位刘姓老前辈以辣椒为主料加其他辅料制成药汤,为将士们驱寒治病。后来,逐步完善配方,将士们竟在吃饭时将此辣椒药汤作为佐料食用,刘老前辈便将辣椒药汤制作成酱。”——这也成了刘双家传技艺。

  青年时期的刘双在跑贸易时发现,“三辣”初级品就很受欢迎,其中大葱更是四季必需品。可除了在冬季,其他季节太不容易保存了。刘双从祖传辣椒酱制作过程中的辣椒过油存味技法受到启发,经过试验后,采用凉油入锅进行低温配葱法,和家传香辣酱一起调和,味道出众,又加入自产大蒜。就说制作,“首先自己试种不同的‘三辣’品种,然后进行‘三辣’不同品种互相配比,增减数量,调剂比例、辅料剂量……”经过晾晒、粉碎、炸制、搅拌、沉淀、出油封装等工序,刘双几千次试制,花掉十年创业积攒的近200万存款,终于研制出自主品牌香辣酱。

  2018年一个美国代表团来宝坻区参观,当地就用刘双的香辣酱招待他们,一下子就征服了大家的“胃口”。2022年,香辣酱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宝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刘双也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宝坻“三辣”,依托当地独特的土壤资源,再加上持续的品种优化与技术改良,不仅完成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产业的升级,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焕发新活力。这份扎根于一方热土的“热辣”,最终都化作了生活里香甜的烟火气。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