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这段脍炙人口的诗作,既是当代作家王蒙的首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卷首语,也是许多读者少年时代难忘的回忆。
《青春万岁》是一部群像作品,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女中学生们,她们生机勃勃、斗志昂扬,和年轻的新中国一样对未来满怀激情,每一天的生活都多姿多彩,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虽然这段青春岁月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已足够遥远,但字里行间仍熠熠生辉。
学生们在露营地亲手挖出的泉水,尽管冰冷、苦涩,还藏着沙砾和土块子,大家却争先恐后地用它干杯,觉得“气死卖汽水的”;熊熊燃烧的营火边,少女朗诵的诗句虽然稚拙,却仿佛发出异样的光彩,“我们的青春常在,我们的青春燃烧”;由于囊中羞涩,一人只够分享一块“高级糖”,也个个心满意足,“她们满心骄傲,像成了真正的富翁一样”;为了迎接1953年元旦的到来,同学们用简单的彩纸、黑板上的粉笔画布置了教室,“用浅绿色的纸剪成小细条,竖着粘在横纸条上,绿条下垂,像杨柳似的。再剪一些白色的、粉色的小花朵,黄色的小燕子,贴到柳条上。她们还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个戴着大红帽子的小男孩,和一个梳着两条翘起来的辫子的小女孩。”
当然,书中的世界并不只有阳光和鲜花,也有来自旧时代未曾散去的阴影。忧郁敏感的苏宁被困在落后家庭的束缚中,曾被姐夫诱骗的秘密更是让她日益消沉。父亲因“严重的五毒行为”被捕,哥哥以养病为由在家无所事事,这一切都使得她的生活空间带上了腐朽的气息,书架是荒芜零乱的,笔筒是生了绿霉的,墙上的画是粗俗的,翻阅的小说是格调阴暗的。在积极乐观的杨蔷云的带动下,同学们帮她清扫了所有角落堆积的尘垢,扔掉了原本的装饰品,送来了积极的书刊和宣传画,让清新的空气驱走房间里的药味和霉味。苏宁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融入了温暖的集体。在她不熟练地给同学们油印歌篇的时候,杨蔷云夸赞她:“看看你脸上的这些油墨,这简直比任何胭脂和香粉都漂亮。”
从小在“仁慈堂”做童工的孤儿呼玛丽,长期被错误的思想洗脑,对同学们特别是班干部怀着深深的戒备和疑虑。“解开缚在她身上的绳索并不容易”,班级团支书郑波没有放弃,她对呼玛丽既有温暖的关心,又有严格的批评。呼玛丽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悲惨人生并不是“神”的惩罚抑或“魔鬼”的圈套,“在旧社会,哪一个儿童也不幸福”。她尝试着告别过去,和同学们一起拥抱新的生活。
《青春万岁》结束在全班毕业的那一天,年轻的学生们欢歌庆祝,迎接朝阳的升起,共同憧憬着未来。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现实里郑波、杨蔷云的同龄人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书中的人物永远不曾老去,她们年轻的眼泪、欢笑、深思,仍然在纸页上鲜活如初。“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