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旅行社外语导游紧缺”的消息引发关注。如今的旅游市场,一边是入境游市场的火热复苏,一边是外语导游“一才难求”,这一矛盾不仅暴露了旅游行业人才储备的短板,更用现实狠狠驳斥了“外语无用”的论调。
“外语无用论”的支持者常以“日常用不上”“人工智能可翻译”为由,看轻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交流价值与现实需求。在杭州的入境游场景中,导游的外语能力绝非简单的“翻译工具”。游客想了解西湖断桥的传说、龙井茶香的韵味,需要导游用外语精准传递文化内涵;面对突发的行程调整、饮食偏好,也依赖导游用外语高效沟通。人工智能或许能翻译字面意思,却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更难以解读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当外国游客因语言障碍无法深入感受中国文化魅力时,损失的不仅是旅游体验,更是文化传播的契机。
从教育角度看,“外语无用论”对学校教育弊大于利。外语是打开世界的窗口,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一门沟通工具,更是培养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下,无论是学术研究、商业合作,还是文化交流,都离不开外语能力的支撑。学校教育若受“外语无用论”影响,弱化外语教学,只会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
面对入境游市场的“流量”,要将其转化为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留量”,需从多方面发力。一方面,学校应坚守外语教育的重要地位,优化外语教学模式,推动“语言+专业”融合。比如旅游专业可加强外语口语、文化讲解等实战课程,培养既懂外语又懂旅游、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从源头解决导游紧缺问题。另一方面,旅游行业需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旅行社可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提供实习、就业通道;有关部门也可出台补贴政策,鼓励外语人才投身导游行业,同时推动传统导游向“语言+文化”复合型导游转型。
此外,传统旅行社需打破单一的服务模式,探索合作分成等新机制,吸引更多外语人才加入,通过灵活的合作方式激发人才活力,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杭州外语导游紧缺的现象,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外语无用论”的短视,也指明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方向。外语从来不是“无用”的负担,而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唯有摒弃错误认知,重视外语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让外语真正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产业发展的助力,让更多外国游客读懂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