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轮明月悬。
中秋时节,我常常倚窗而坐,凝望天色渐渐暗淡。远处的云朵勾勒出红黛相间的轮廓,天际最后一抹霞光恋恋不舍地隐去。忽然间,东边天幕上一轮圆月悄然探出头来,犹如一位相识的故人,如约而至。月光如水银倾泻,静静地洒在楼房、树梢和行人的肩上,整个城市仿佛被浸染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记忆里的中秋,总是与乡间联系在一起。城郊乡下,天高云淡,阳光很旺,绿中透黄的稻谷,颜色清晰得刺目。待到夜幕降临,乡间便以炊烟袅袅宣告夜的到来,万籁俱寂之中,四野的风滔滔吹过,夹杂着成熟的玉米与花生的香气,秋虫在高大的柳树上唧唧鸣叫,树上不时传来鸟儿归巢的啼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禁吟诵起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在这般宁静祥和的氛围中,我忍不住端上一碟月饼、几杯清茶,很有仪式感地来与大自然分享这份闲适与恬淡。
故乡的月,总是格外明亮。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在漂泊异乡的日子里,每当中秋月圆,仰望苍穹,总会想起家人围坐桌前把盏言欢的场景。他们正欣赏着皓然盈空的圆月,伴着淡淡的桂花香,陶醉在喧嚣尘世中最美妙的时刻。这时候,寂寞涌上心头,方明白故乡才是自己心灵深处永远的归宿。少年时期的中秋节,是令人期待的,因为可以一饱口福,每次吃月饼,都是先掰开吃馅料,然后再慢慢地吃饼皮,细细品味那种甜,它好像一位经历了岁月沉淀的老者,简单质朴的外表下,甜蜜的糖浆混合着坚果碎片进入口腔,再抿一口茶,苦涩的清茶降低了月饼的甜度。这或许就是中秋的味道吧——在甜蜜的团圆背后是即将分别的苦涩。
空气中是草木的清香,耳边是秋虫的吟唱,月光透过树枝洒下来,明暗交织,疏影横斜,大地铺上了一幅幅水墨画。走在这画里,父亲牵着我的手,一句句地唱着“春季到来绿满窗”。歌词里有这样一句:“醒来不见爹娘面,只见窗前明月光。”唱到这里,我不由仰脸看看父亲慈祥的笑容,心满意足。那个不一样的中秋节,那段洒满月光和笑声歌声的山路,一直镌刻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平时沉默寡言,极少开怀大笑,但每每这时,我能清楚地看到,他眼角眉梢的笑意。然而,倏忽间我已到中年。父亲也已走了,每当中秋听到他生前时唱的歌曲,我只能跑到无人的角落,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又是中秋,仰头望月,月依旧,父亲的歌声只在记忆里萦绕。那些在月光下唱起的歌谣,依然在耳边回响。当年唱歌的时候,我以为一切来日方长,却不知道这些陪伴的时光,既如此珍贵又如此短暂,而一旦失去,就永远不再回来。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袭相思话团圆。”中秋的圆月,被一厢情愿的人们赋予了自己悲欢离合的感情色彩。无论如何,那一轮明月承载了太多的厚望,无论天涯海角,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们同观一轮明月,虽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却是圆如满月。面对人世间万家团圆,月宫中的嫦娥是否正舒展着广袖,为凡人清歌一曲翩翩曼舞呢?广寒宫里,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向西倾斜,启明星也隐没在夜空中。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高洁清静,然而夜夜碧海青天,唯烛影和屏风相伴,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
中秋是一种情怀,它以别样的风韵,赋予人们多少相思情愁;中秋是一个驿站,让那些在人生旅途奔波的人们休憩停留;中秋是用思念叠成的素笺,别在那深邃的空中,供人们吟咏、咀嚼;中秋是用牵挂做成的月饼,摆在那精致的盘子里,供人们品味。在这个月华清朗、桂花飘香的中秋佳节,我望着天上的明月,忽然明白: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的是满满的仪式感。这浓墨重彩的暖心时刻,淹没生命的苍凉,使所有的沧桑,都充满了温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光依旧,千年如一。在这溶溶月色的夜晚,愿每一份思念都能抵达彼岸,每一颗心灵都能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