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津门往事》让百年历史“活”起来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02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大胆!怎能直呼我家主子的名讳!”昨天上午,天津张园内,身着长袍马褂的“大管家”傅佳一句带着浓郁天津腔的调侃,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观众笑声此起彼伏。尽管受天气影响,“戏聚天津·无处不沉浸”部分户外演出有所调整,但张园内的沉浸式演出《津门往事》依旧热度不减。这座百年建筑化身“流动剧场”,每日11场演出场场爆满。

  张园化身“流动剧场” 津味儿对话感动全场

  上午9点半,第一场演出在“西关街鬼市”的场景中拉开序幕。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跟随“包打听”的脚步,穿梭于张园的各个实景空间,亲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脉络。演出围绕“帝国的黄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天津解放、百项第一”五个部分展开,通过“移步换景+真人演绎+互动参与”的形式,串联起天津的制造业发展史、红色记忆与时代风云。

  “很多观众好奇,溥仪身边的人不该说北京话吗?”演出间隙,傅佳笑着解释,“我就告诉他们,咱这是在天津张园,得用天津话讲天津故事。”这位土生土长的天津演员,凭借风趣幽默的互动,将略显严肃的历史话题演绎得生动有趣,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移步至“五四运动”场景。身着学生装的演员振臂高呼“爱我中华”,铿锵有力的口号感染了全场。来自北京的李先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呐喊,他激动地说:“那位‘爱国学生’就在我面前演讲,我甚至能看清他眼中的光芒。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在“地下党夺取防御工事图”环节,观众沉浸式参与剧情。来自广州的张先生对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看沉浸式演出,太新颖了。”他表示,自己为了看清细节连看两场,“第一场站得靠后,这场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当“防御工事图”被成功“夺取”时,现场响起一片欢呼。演出高潮处,当演员讲述到“天津战役仅用29小时全歼守敌13万余名,迎来天津解放”时,观众席爆发出热烈掌声。

  演员用心观众入戏 展现天津历史缩影

  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演员的用心付出。26岁的陈彦彤是张园的一名讲解员,此次扮演的是“地下党员”。她回忆刚接触“老板娘”和“地下党员”这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时,“特别慌,‘老板娘’要妩媚但不能风尘,‘地下党员’要严肃正气,角色切换特别难。”为了把握角色分寸,她反复研读剧本,查阅历史资料,在导演指导下反复排练。

  演出中,演员还要应对观众的即兴提问。“有游客问衣服布料,还有人突然问孙中山和溥仪谁先住进张园。”陈彦彤说,“这些都需要快速反应,既要准确回答,又不能脱离角色。”

  “不是听历史,而是走进历史里。”来自河北省的张女士观演后感慨,“能有这样的体验,太值了。这座张园,真是‘半部津史’的缩影。”

  这场演出的魅力在于实现了历史与体验的深度融合。观众既能触摸老家具的温润质感,又能参与互动剧情,在轻松学天津话的趣味环节与感人至深的红色场景间切换,真正实现了从“看展”到“入戏”的转变。

  张园始建于1915年,这里曾见证孙中山先生27天的革命足迹,也承载过末代皇帝溥仪5年多的浮沉岁月。1949年天津解放后,张园成为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首个对外公开的办公地点。它见证了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见证了日军侵华、军民抗日,见证了天津解放,它不仅是天津风云变迁的亲历者,更是中国百年近代史的缩影。

  “近代百年看天津,津门百年看张园”。如今,通过《津门往事》这场沉浸式演出,这座百年建筑正以全新的方式“活”在当下,继续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文/摄 记者 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