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转学王家坪(4)
原来可能只有偶尔路过的人进来歇息,现在却不时有计政班的师生光顾,喝点小酒或吃碗清汤寡水的阳春面。
计政班是当地最高学府,就设在古老的山寨里,一色的竹篱茅舍,倒显出几分古朴幽雅。该校名义上分为会计、统计两个专业,但由于师资与图书设备不足,实际上只有一个课堂“一锅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读过的课程有会计学、货币学、簿计、统计与世界经济史,也许第二年还要学若干专业会计、统计,并出外实习。住校的专任老师极少,除几个青年助教(兼图书室工作)以外,只有一位杨荣国教授。不过当时他不教哲学,而是教世界经济史,也没有后来那么出名。他教学非常认真,课余也很关心学生与学校事务,因此很受尊敬。其余的兼任老师上完课就回去了,课余很难见到。杨老师的家也在重庆市区,但他经常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并且在学生食堂买饭回去吃。每逢周末,步行三十里到青木关乘公共汽车回家,星期一清晨又循同样的路线回校。他的教学任务不算很重,课余与学生接触也不多,可能主要为潜心治学与写作。他随身还带有一个四五岁的儿子,可爱而又顽皮,好像是靠那几位年轻女助教代为照料。小孩还经常爬到我的床上(双人床上层)淘气,死乞白赖不肯回去。由于交通不便,杨老师并非每周都带他进城,就把孩子留在校园,好在大家都很喜欢他。
班主任是教育部一位官员兼任,河南口音,典型的国民党公务员派头,常常穿一套蓝布中山服,前额头发打理得干干净净。他似乎不常来校,偶尔来校也不与学生交谈,显得神秘兮兮。学生管理主要靠两位军训教官,一姓党,山西人;一姓杨,江苏人。党教官年龄较大,军衔也较高,人如其姓,满脸严肃,寡言少语,城府甚深。杨教官刚从军校毕业,由于年轻,比较热情活泼,欢喜与学生聊天,具有较多亲和力。我不知道这两位教官如何分工,反正杨教官出头露面时多,早晨起床号一响,他必定快步巡视各个寝室,大声催促学生起床集合做早操。上课时他也经常进课堂巡视,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晚上9时再次巡视寝室,催促学生熄灯就寝。至于党教官整天干些什么,大家不清楚,也没人想打听。
学生成分复杂,有不少是颇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大多为混口饭谋个职而来。真正从中学转来而又有志于升学的并不多,而我又是其中年龄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