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首中秋词可谓家喻户晓。中秋,历来在中国人心中地位非常。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中间,故称为“中秋”。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为:天子在春天拜祭太阳,在秋天拜祭月亮。而在历代文人的笔下,人到中秋总是分外多情。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夜,“自请外放”的苏轼到密州上任已将近两年。中秋夜宴,他喝得酩酊大醉,醉中写下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词前小序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天上一轮月,地下万般情。苏轼与苏辙的感情不只是单一的兄弟情,还是人生知己。那夜,两兄弟虽然都在山东,但一在密州,一在齐州(济南)。几百里的距离隔出了“天各一方”之感。
秋气转浓,金桂飘香,梧桐叶落。风拂过树间的“沙沙”声比往常更能撩动人心。中秋夜宴中,东坡一杯接一杯地豪饮,直至通宵。他举杯对月,想问问天上的神仙:人间今日是团圆日,天上的琼楼玉宇之中,是否也有美酒,也有欢宴,也有不能团聚的悲愁?词后虽然注明是“欢饮达旦”,怎知他不是强作笑颜?
在家家团圆赏桂花、吃月饼、喝桂酒的中秋夜,东坡大醉了。这醉中的滋味太多,连他自己都无法一一陈述,只能自我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唯愿天下人都健康长久,纵使相隔再远,也能同赏这一轮明月吧。
而再早三百多年前的另一个秋夜,杜甫也曾仰望天上明月,一首《月夜忆舍弟》写下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一个更加悲伤的月夜。潼关失守,玄宗奔蜀。皇帝跑了,民生涂炭,离别之苦,乱世之痛,点点滴滴化作浓墨,倾注于杜甫笔下的诗句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节气和中秋节总是相距不远,杜甫写诗的这年,也许离得更近。诗人看着窗外的圆月,想到破碎的山河,思乡之情比以往更甚。夜空中是真的传来了一阵雁鸣吗?还是诗人想传递家书之心太切出现的幻觉?
《红楼梦》中的中秋夜更让人咂摸不已。贵为国公之府的贾家,家宴自然热闹非凡。贾府的中秋节先由拜月开始。中秋拜月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拜求月神赐予全家平安、一切遂顺。拜月之后,就是赏月欢宴了。一阵笛声听得大家都入了神儿,吹笛人也因此得了赏赐:一块“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而夜静风清之中,桂花树下再次飘出的笛声却听得人黯然神伤。就在那个月夜,湘云和黛玉从“三五中秋夕”开始联句,联出了凄清哀婉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可见,月色是能够助人悲情的,豁达的苏轼也在所难免。在那年中秋“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的第二年,苏轼、苏辙两兄弟终于在中秋节这天相见了。一同赏月,一同饮酒,这团聚欢愉的场面,苏轼却在《阳关曲·中秋月》中写下了充满伤感的句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文人多情亦多愁,古代文学作品在中秋时常流露出悲伤的情绪。这大概就是中国文人底色中常常显现的那种对“月满则亏”的担忧与不舍吧。故而在中秋这天,诗人们往往都有一腔难解之情寄于笔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与中秋节这天“集体伤感”不同,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就写出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豪迈;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写出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磅礴。而同是写月夜相思,唐代宰相张九龄也在《望月怀远》写出了更加开阔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样的月夜总会勾起有情的人许多无限的、迥异的情怀、相思。可那又如何?你瞧,我眼前的月亮,和你眼前的月亮不正是同一轮吗?在中秋夜不能团聚的人们,一起仰望那一轮明月来互诉思念吧。照耀古今的月亮,怎会不把这浓浓的情义传递给每一个赏月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