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一诗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全唐”,该诗在唐代籍籍无名近千年,直到明代后才获得诗坛热捧。据专家考证,《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出生于七世纪之初,扬州人,曾做过兖州兵曹的小官。从《旧唐书·贺知章传》记载得知: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大约在七世纪中叶的某个春天,他立于扬子江畔赏月观潮,激发灵感,遂写下这首非同寻常的千古名篇。《全唐诗》虽收录了此诗,却无诗人小传,无声无息很多年。
直到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编纂诗歌理论专著《诗薮》,偶然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发现《春江花月夜》一诗,顿觉惊艳十分赞赏,他评价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当时《白头翁》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声誉颇高流传很广,胡应麟却将《春江花月夜》置于其上,可见评价之高。此后,文学家李攀龙编纂的《古今诗删》、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唐诗评选》以及《唐诗解》《唐诗别裁》等诗词专集,都选入此诗高度评价甚为推崇。
同样一首乐府诗,为何唐代籍籍无名近千年,明代后的诗坛却如此热捧?细究缘由,《春江花月夜》写于初唐时期,题目来自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所拟旧题,多为言词秾丽靡靡之音的宫体诗,为初唐四杰革新所不容,亦为唐代诗坛所忌;另外,张若虚活动范围有限,诗作流传甚少,人微言轻。至明代,因受理学风气与台阁体所制约,文坛掀起复古振兴之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张若虚此诗被胡应麟慧眼识珠,后李攀龙等纷纷响应引起诗坛共鸣,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此诗写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婉转悠扬,彰显了绘画美音乐美。诗人开篇入题首联便勾勒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随之细腻展现了春江、月色、花树等幽静恬美的意象,自然引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名句。诗人最后用流水、鸿雁、落花、残月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乡思乡愁,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仿佛意犹未尽流露着淡淡的感伤。
近代以来,《春江花月夜》的影响更加深远,诗人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923年,上海出现了用此诗改编的第一首民族乐曲,之后衍生出同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古筝名曲、钢琴独奏曲等,悠扬的曲调、美妙的诗意使此诗广为流传,赢得国内外大众喜爱。2015年,根据此诗改编的昆曲《春江花月夜》首次上演,融合古典文学意境与现代戏剧叙事,展现了超越时空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