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大夫多花点心思,患者就少点焦虑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11版:讲述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天是中秋节,天津第五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王健像往常一样出诊。能够想见的是,诊室外的他通过微信解答着老患者的询问,也一定接受着中秋节的祝福。

  “干医生这行,没有节假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80后”医生笑着总结道。穿梭于诊室和病房间,他以“问不怕”的耐心换来“百问不厌”的锦旗,也以最多一天十几台手术的工作丈量行医的初心。“‘医者仁心’听起来有点远,‘一切从患者的角度想’才是最实际、最有效的。”他说。

  医生懂病情 但更要懂患者的“心病”

  自2022年担任甲乳外科主任以来,王健和团队以技术创新为刃、以人文关怀为盾,在乳腺与甲状腺疾病诊疗领域交出亮眼成绩单:科室业务量实现翻番,其中乳腺癌手术量稳居天津市前列,已成为区域内甲乳疾病诊疗的“领头羊”。在他的主导下,科室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起“多学科诊疗”模式:乳腺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诊疗路径,从根源上降低肿瘤复发与转移风险。

  “大夫,咱们这个手术方案会不会有风险?”在查房时,甲乳外科主任王健和同事们针对一位患者的病情,开始了和家属细致的沟通。他为患者分析了各种方案的利弊,病人和家属最终做出了选择。“医生,我是不是很快就不行了?”面对患者的恐惧,王健从不轻易打断。他会坐下来,拿起笔,在纸上画出简单的解剖图。“你看,肿瘤在这里,我们手术的范围是这样,它并没有侵犯到关键部位。我们有非常成熟的方案。”这种可视化的沟通,被他称为“画笔下的安心”。他将复杂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比喻,驱散着未知带来的迷雾。

  “治愈身体的疾病是技术,安抚心灵的焦虑才是真正的医术。”在王健看来,人文关怀与诊疗技术同样重要。他深知,对于乳腺和甲状腺肿瘤患者,尤其是女性,诊断书带来的心理海啸往往远超疾病本身。王健深刻理解这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他要求自己和团队,必须成为“懂技术、有耐心、会说话”的医生。手术风险、复查时间、注意事项都一一讲清,哪怕患者重复询问五六遍,也耐心给予明确答复。

  “雷厉风行却亲和力十足”是王健给患者留下的印象,他说要做到“为患者着想”,就需要很多细致的工作,“年轻乳腺癌患者注重外形,乳房再造通常有10%的并发症风险,但我们的团队能将其控制在1%以内,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字;而对于身体基础较弱的患者,我们会优先推荐更安全的保守治疗方案。”真正的以人为本,让许多患者直言“来这儿看病,心里踏实”。

  患者拿着A4纸一条条提问 “咱们再加上微信”

  在医院甲乳科的诊室里,一面写着“百问不厌”的锦旗格外醒目。可这位写锦旗的李女士究竟问了王健多少问题,他早已记不得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甚至有病人会把问题写在A4纸上,说‘王主任您别着急啊,问题有点多……’我就说‘行,咱一条一条说……’”王健笑着回忆,“我最后都会再补一句:只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病人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治疗会全力以赴,就看你能不能配合到全力以赴。”这其中既有专业的笃定,也有温暖的安抚。

  可门诊量实在太大——最多的时候,他一上午要接诊60多位患者。“要是人人都拿着满满一张纸的问题肯定不行”,王健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既解答患者疑问,又不耽误诊疗效率?几个月后,一本被科室称为“小红书”的《乳腺癌随访手册》诞生了。手册里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一一讲透。王健带着骄傲说,“患者先看手册,剩下的个性化疑问再跟我们沟通,效率高多了。”

  “一般我的患者,我都会加个微信。”王健说,加微信不是“额外工作”,而是为了让患者少跑冤枉路。他的记事本里存着固定的住院流程模板,“把住院怎么办、怎么走、到住院部找谁,复制过去发给患者就行”;门诊时来不及细讲的问题,他会告诉患者“你按流程做,哪不明白微信再问我”;遇到上午抽血、下午出结果的情况,“我下午不在门诊,就跟患者说‘你别跑了,把结果截个屏发我,我告诉你怎么调药’”。因为医生的一句指点,患者少跑了一趟远路,现在很多患者都和王健成了朋友。科室为患者服务的这份热忱,也被口口相传,为医院持续积累着美誉度。

  十余台手术“累瘫”的日常 假期与家人共度的“难得”

  “手术日基本从早晨做到晚上,八点半进手术室,到晚八点出手术室是常事。”王健说,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完全没有累的概念,但一天最多十几台手术下来,出手术室才有了那种“瘫坐”的感觉。

  这份对职业的投入,背后是对家庭的亏欠。“作为外科医生,很难照顾家里。孩子接送我基本做不到,到了下班时间走不了,可能还在做手术、查房看病人、跟患者谈话。”王健的语气里满是愧疚,“但家人一直非常支持我,毕竟医学工作是为患者服务的。说实话,每年就是盼着国庆和春节的假期了,能倒休两天,多陪陪家人。”

  眼下,为了让团队的术后随访更精准,王健还在琢磨新办法。最近,他正和同事们一起训练AI问答系统——把常见的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复查时间提醒等设置成自动回复,“这样患者有问题能马上得到答案,不用等我手术结束。”他说,医生多花点心思,患者就能少点焦虑,“这比什么都重要。”

  行医二十余年,王健能凭过硬的业务“握紧柳叶刀”,也能以医者的初心丈量患者的内心。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关怀,不断实现属于白衣天使的价值与使命。

  记者 王轶斐

  摄影 记者 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