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机舱广播突然响起紧急求助,一名女乘客突发腹痛,蜷缩在座位上,面色惨白,神情痛苦。正在航班上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刘纳文与技师张敬奇闻声而动,立即赶往后排乘客身边。在没有任何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凭借专业的中医按摩技法,成功化解了一场空中险情。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参与救援的医生刘纳文。尽管正值国庆中秋长假,她仍坚守在医院门诊一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告诉记者:“我和张敬奇正好坐在机舱中后部,听到广播后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解开安全带,快步走向后排。”她向记者讲述了这场高空救援的经过。
刘纳文见到患者时,她正蜷缩在最后一排的联排座位上,脸色苍白,双手紧紧捂着下腹部。“陪同人员焦急地告诉我们,患者出现呕吐,腹部疼痛。”刘纳文立即上前,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展开专业检查。通过细致的腹部触诊和诊脉,她发现患者脐下有明显压痛但无反跳痛,脉象相对平稳。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初步判断为胃肠痉挛,但同时提醒:“必须警惕宫外孕、阑尾炎等高危急腹症的可能,当前最重要的是先缓解疼痛。”
在万米高空、缺乏医疗设备的特殊环境下,刘纳文决定用中医按摩技法施救。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技师张敬奇。“以手指代替针灸,先用拇指按压患者双手的合谷穴。就是虎口的位置,这是中医常用的‘万能止痛穴’。”张敬奇对记者解释道,他边按边揉,同时观察患者反应。五分钟后,患者告诉他疼痛感由持续性转为间歇性,按摩起到了初步效果。
由于机舱空间狭小,身高1米75、体重180斤的张敬奇只能“卡”在前后排座位间隙,左腿屈膝、右腿后伸,以别扭的姿势继续为患者按压肘部曲池穴与腿部足三里穴,这两个穴位对调理胃肠功能至关重要。
随着患者疼痛缓解,能慢慢平躺,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宫外孕及阑尾炎隐患,张敬奇改用更温和安全的“震腹法”。他将手掌轻覆在患者肚脐上,通过持续低频震动传递温热感。“这种手法就像水面涟漪,把热量一层层送进腹部。”张敬奇说,这样既能放松腹部肌肉,又不会加重潜在风险。
近半小时过去,患者症状大幅缓解,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张敬奇仍不放心,反复叮嘱患者下机后务必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宫外孕、阑尾炎等急症。后续航程中,他时不时关注患者状况,直到看到患者能坐起身,与同行伙伴正常交流,才彻底放下心来。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事干得挺漂亮。”33岁的张敬奇从事中医工作8年,他坦言,大一那年曾在高铁上听到急救广播,但因经验不足犹豫着没能上前,这件事一直是他的遗憾。“这次能与刘主任并肩作战,将所学技能用于救治患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医者的责任与价值。”
记者 信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