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号充电”是权宜之计
补能体系升级才是根本
日期:10-05
一名从广东回湖北的车主,在湖南官庄服务区拿到了49号排队单,苦等三小时后才充上电。这个国庆假期,“叫号充电”已成为许多高速服务区应对充电高峰的普遍措施。
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节当天,高速公路充电量同比增长41.95%,创历史新高。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预计,今年的8天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超6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假期日均约1250万辆,占日均总流量近20%,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激增的数字印证了新能源车的普及之势,也让“充电难”问题在节假日集中爆发。
面对排长队的车主,服务区采取“叫号”管理不失为一种进步。有网友评论说:“有人发号总比大家抢要好,至少能安心排队,不用时刻盯着。”可这终究是权宜之计,如同网红餐厅发号能安抚情绪,却无法填饱肚子。对于日夜兼程的旅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张等候券,而是尽快充上电。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表面上是车多桩少,但根源更复杂。首先,充电桩建设面临着一个“春运难题”:为了应对假期几天的峰值,大规模扩建服务区、增建充电桩,在平时会造成巨大的闲置和浪费。其次,技术迭代太快也让投资方犹豫——今天投建快充桩,明天若出现“十分钟充满”的技术突破,现有设施将何去何从?
化解这一困境,需要超越“多建几个桩”的简单思路,进行系统性升级。关键在于技术突破,大功率快充的普及能将充电时间压缩到喝一杯咖啡的工夫。现场疏导也很重要。在热门服务区,已有运营商通过发放优惠券,鼓励车主“充到80%就走”,显著提升了充电桩的周转率。
信息引导很有必要。一些有经验的车主已经开始在导航App上提前规划,驶出高速,到附近的县城或乡镇充电,不仅能快速补能,还能顺便休息、吃饭。下高速充电既避免了在服务区排队,也为当地带来了消费。这提示我们,充电网络的建设不应局限于服务区,将沿线城乡的充电资源纳入导航系统,能有效实现分流。
“充电排队”现象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它既是成长中的烦恼,也是发展中的考题,既暴露了补能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也倒逼着从技术、规划到服务的全方位升级。随着技术突破与规划完善,未来的假期出行,新能源车主或将少些等待焦虑,多一份旅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