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是国庆佳节,也是举国同庆、万众欢腾的日子。
提到“十一”,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天安门广场的庆祝集会和观礼彩车的巡游。但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北京将国庆庆祝活动从广场转向公园,开始在各大公园举办游园会庆祝“十一”。中山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颐和园等公园都在“十一”当天举办过游园会,各界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国庆佳节的到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那年我刚刚升入初中,学校位于现在的金鱼池街,离天坛公园很近。我们几个班被派去参加国庆游园会的标兵工作,任务是佩戴标兵牌站成警戒线,分隔并疏导参加游园会的游人。这段经历让我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国庆游园会上那番万众欢腾的热烈景象。
节日的天坛公园喜气洋洋,门楣正中悬挂着“庆祝国庆”四个红色的大字,两侧分别悬挂着几只硕大的红灯笼,金色的灯笼穗随风飘动,喜庆吉祥的气氛扑面而来。门前广场上,几面红色的大鼓正敲出震耳欲聋的鼓点。四位红脸壮汉腰系红绸,每人把住一个鼓边,正把鼓槌舞得上下翻飞。“咚咚锵锵”的鼓点与《歌唱祖国》的高亢乐曲交织在一起,激得游人热血沸腾、群情振奋。
走进天坛公园,这里早已是彩旗招展,处处张灯结彩。林荫路的两侧,青少年组成的鼓号队员们挺着胸脯,涂着腮红的青春面庞上,溢洋着喜悦之情;秧歌腰鼓队的妇女们斜挎红色腰鼓,喜气盈盈,她们舞动鼓槌时,长长的红飘带随之飞扬,整齐划一的鼓点节奏热情地迎接着往来穿梭的中外游客;再往里是两列身着鲜艳服装的小学生,他们双手舞着彩带,雀跃着用童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祈年殿北墙外的空地上,是一块姹紫嫣红的巨大花坛。花坛以红色为主色调,上千盆娇艳欲滴的各色花卉呈坡状渐次铺展,层层叠叠托起中央一只开屏的“孔雀”,寓意伟大祖国欣欣向荣、国泰民安。沿着通往祈年殿的各条道路,甬路旁、林木间随处可见鲜花盛开。既有五彩斑斓、花开正艳的月季花,也有从南方引进的盆栽三角梅,紫色、粉色的花瓣争奇斗艳。身着节日盛装的游人徜徉其间,游园会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
国庆游园会的主会场设在祈年殿两侧,这里更是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五颜六色的彩旗环绕出一片观众区域,正前方是临时搭建的大舞台,背景装饰着粉色的绸纱,正中悬挂着“欢度国庆”四个由纸板剪成的大红字。扩音大喇叭虽随意摆放在舞台两侧,音量却大得惊人,循环播放的乐曲将气氛烘托得欢快喜庆。
随着报幕员清脆的嗓音响起,第一个节目《欢庆锣鼓》一登台就把观众的热情推向了高潮。而舞蹈《斗笠舞》《挑担莲藕上北京》,舞步清新欢快,犹如金秋时节饮下的一杯清茶,令人神清气爽。接下来是红极一时的京剧《沙家浜》,阿庆嫂、刁德一和胡传魁的精彩《智斗》,唱腔优美,台词机智有趣,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响成一片。相声大家马季和唐杰忠也登台表演了反映中非友谊的相声《友谊颂》,我至今都记得相声里描写我国援非人员工作辛苦的那首打油诗——倾盆大雨不住下,如同天然洗澡堂,带块肥皂搓一搓,满身泥土全冲光。他们的相声表演让现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毕竟在那个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能亲眼见到那些平时只能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名演员,实在是件令人欣喜的事。
这就是我当年亲身参与国庆游园会的情景:满园鲜花盛开,演出丰富多彩,气氛欢快热烈,人民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