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南湖采白苹

日期:10-04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江南多水乡,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采莲”“采菱”“采苹”的诗句。李白写过一首《渌水曲》:“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有篇论文,题为《中国文学的读者》(1926),其中提到了李白这首诗的法文译本。译者是女诗人朱迪特·戈蒂耶(1845-1917),她跟随家庭教师中国人丁敦龄学习汉语,翻译出版了《白玉诗书》(1867),其中就有《渌水曲》。我依据阿列克谢耶夫的俄语译本把朱迪特·戈蒂耶的这首译诗逐词逐句转移为汉语,让读者一睹法译本的风貌:

  秋天明亮的夜晚波动的湖水摇荡着我的船,/孤独的我在南湖漂流摘采白色的莲花。/哦!多么美丽啊,白色的莲花!……/看它多么细腻,具有多么迷人的魅力!/我忍受着热烈欲望的煎熬默认莲花对我暗示的爱情……/哎呀!……新的忧愁充满了我的心……/船在波浪起伏的水流上滑行,玩具似的受到流水戏弄。//

  《渌水曲》原作四行20个字,译成了六行100多个字,很难辨认出原诗的影子。阿列克谢耶夫评论道:“不难发现这个译本里充斥着想象。首先,原作诗中描述的湖水,并非水流激荡、波浪起伏,而是波平浪静;诗人也没有什么热烈的欲望,附带说,在中国,荷花不会对人有任何诱惑。再者说,最后一行对于船的夸张描写,也没有任何依据,完全是译者个人的杜撰与空想。”

  采白苹的少女因何发愁?白苹有人摘采,自己却无人来提亲,难以遇到意中人,这是“愁杀”她的原因。

  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本人也是诗歌翻译家,他以《清水曲》为题翻译了这首诗:

  清澈的水映照明亮的秋月,

  我在南湖摘采白色睡莲,

  莲花……撒娇,想要说话!

  划船的人忍受折磨熬煎。

  阿列克谢耶夫主张以诗译诗,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侧重内容的忠实,艺术性追求再现原作形式和音韵之美。他以五音步对应原作的五言,语言简洁洗炼,这才是翻译中国古诗的典范。

  世事难料,尽管朱迪特·戈蒂耶的《白玉诗书》受到阿列克谢耶夫的批评,这本译诗集却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这个译本先后出现了德译本、英译本、意大利语译本,俄罗斯诗人古米廖夫(1887-1921)也依据《白玉诗书》翻译了他的《中国诗集——琉璃亭》。

  这种奇怪的现象可用四句话来描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未必严谨受赞赏,成败得失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