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妙手修书人 让古籍“活”在当下

日期:10-04
字号:
版面:第11版:讲述       上一篇    下一篇

  10月4日,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叶旭红还在享受一年中难得的长假,陪伴家人。

  节前,记者走进天津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仿佛瞬间进入了一个由纸墨文字组成的“平行时空”。古籍修复师叶旭红伏案而作,用竹起揭开粘连的书页,用镊子夹起零落的碎片,以毛笔、糨糊游走在破损之处修补……如此全身心地与千年古籍“对话”,她已经持续了15年。

  叶旭红告诉记者,目前她和同事们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万群的指导下,推进完成受清华大学委托的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如何将古籍修复这项非遗技艺活化利用、将古籍中灿烂的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她也始终在思考和实践。

  动静间的文化传承 孩子也能读懂深奥古籍

  天津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团队每年都会有计划地修复一定数量馆藏文献,加之受其他公藏单位等委托、合作项目,每年的工作任务都十分艰巨。“除了为清华大学修复这批破损程度极高的古籍,下半年我们还有为天津市委党校图书馆藏书制作装具等工作,这些都已经列入我们的重点日程。”叶旭红说。

  从业15载,“古籍修复”对于叶旭红来说不只是一项需要秉持工匠精神的传统手艺,更是致力赓续文脉、与时间对话的守望与传承。修书需静,而和孩子们交流互动靠的则是耐心和行动。每逢夏季,参与天图“遇见图书馆 成长夏令营”是叶旭红和同事们最忙碌也最欣慰的时光。“今年暑假,我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七八次古籍知识相关的学习体验活动。当古书故纸遇上天真学童,这其中的‘化学反应’每每出人意料。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力和动手能力。”叶旭红举例道,夏令营中有一期讲座内容是颇为深奥的《国朝文类》版本知识,面对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开始还担心小朋友们会感觉枯燥,结果他们不仅听得入迷,还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热烈讨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和信心,也激励我们设计出更加丰富新颖的互动体验项目。从周末日常的‘我在天图读古籍,我在天图修文物’系列活动,到夏令营中的‘古籍主题日’,我们都在引领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广博古籍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除此之外,古籍宣传体验进校园、进社区同样是天图古籍修复团队的常态化工作。同时,他们还联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将古籍文化与养生课程结合,通过讲解典籍里的保健知识、带领读者练八段锦、制作草药香囊等形式,让古籍保护在其他领域碰撞出新的火花。

  分享《随园食单》食谱 寻找古籍与现代的文化连接

  在推动非遗活化的道路上,学习与互鉴变得更为重要。近期,叶旭红前往重庆参加了一场关于传统建筑与古籍活化利用的研讨会。看到上世纪40年代建成的老建筑“罗斯福图书馆”焕新重启,她深受启发:“现在各地图书馆都在探索活化利用,天津图书馆是最早进行古籍修复工作的图书馆,我们有责任将这份传统接住、传好。”

  叶旭红告诉记者:“王振良教授在《沽上琅嬛:天津藏书楼和藏书家》一书中系统梳理了天津重要的藏书文化与建筑遗存,共收录了24处藏书楼及相关的藏书家事迹,其中大部分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受此启发,我试想,能否通过诸如‘走进藏书楼’活动,结合馆藏古籍为读者讲述藏书家与藏书楼的故事,延续‘我在天图读古籍,我在天图修文物’系列品牌,这或许是历史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新途径。”

  在叶旭红看来,古籍活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沉下来”,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古籍内容,让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认识古籍、喜爱古籍,从而自发地保护古籍。“我们现在也在挖掘古籍里有意思的知识和故事,讲给大众听。比如,将《随园食单》中古代人的做菜方法分享给孩子们和家长,复刻典籍里的美食,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生活,他们非常乐意和我们一起,从那些遥远的‘字里行间’中发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怀敬畏之心 保存古籍真实历史风貌

  从阅览岗位到踏入古籍修复这一行,叶旭红坦言,在十余年间和师父万群学到很多:“不仅仅是技艺上的精进与提升,还有做人处世的道理,更有对古籍保护修复事业的敬畏之情。”古籍修复师以仁心妙手为千年古书“续命”,也以纸绢为媒,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再将这些被修复的卷册留存给后人。这个初衷,成为叶旭红和同事们与古籍的深深羁绊。

  某种意义上讲,古籍修复是场与时间的拉锯战,需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叶旭红深知其中要义:“简单上手可能通过几个月、一两年的学习实践就能做到,但要能真正理解‘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等关键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一名古籍修复师真正成熟的标准。”她不认同为追求“漂亮”而过度“改造”古籍的做法——盲目给旧书换新皮、新套,或是随意将原书改成“金镶玉”装,在她看来就违背了初心,“就如同修复古老的藏书楼要保住建筑的‘气场’和‘味道’,我们修书亦是,保存古籍真实的历史风貌,留存‘旧气’非常重要。”

  正因如此,在15年的修复工作中,叶旭红始终怀有对未来的“责任感”。“我常问自己,一册古籍经我手修复,若干年后的人还能不能从中窥见本真原貌、体味到技艺传承?这才是我们该思考的。”这份执念,让她每一次面对残破书页都格外谨慎郑重,力求让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在修复后仍能传递原有的历史信息与温度。

  古籍修复不仅磨砺技艺,更能涵养心性。修复室里安静祥和的气氛,成了叶旭红心中的“一方净土”——老师的悉心教导、同事的融洽关系、古典的文化滋养……在这样的氛围里,她与同事们沉浸在修复工作中,用专注与默契让一本本濒临“失活”的古籍重获新生,也让自己在典籍的厚重与精微中沉淀内心、坚定向前。

  记者 王轶斐

  摄影 记者 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