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品翻译成外语往往会扭曲变形,有时候变得面目全非,让人莫名其妙。如果能追根溯源,破解其中变化的蛛丝马迹,倒也不失为颇具吸引力的趣事。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绝句《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早在160多年以前,就被译成了俄语,1856年刊登在俄国《祖国纪事》杂志上,成为公开发表的第一首汉语古诗译作,译者是著名诗人阿方纳西·费特(1820-1892)。他不懂汉语,起初我以为他是依据德语转译的,因为他母亲是德国人,他从小既说俄语,也说德语,翻译过很多德语诗歌。
后来读了俄罗斯当代汉学家伊利亚·斯米尔诺夫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费特翻译苏轼这首诗依据的初稿出自汉学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1818-1900)的手笔。费特把原作四行诗译成了八行,译作的标题由《花影》变成了《影》,回译成汉语如下:
一座塔躺在——/所有的台阶,/无论怎么扫/也扫不干净。//太阳来不及/赶走这影子,/月亮又送来/这塔的阴影。
跟原作比较,影、台、扫、太阳、月亮等关键词一个不少,但丢失了名词“花、童”,动词“呼”。最让人不解的是,“花影”怎么竟然变成“塔影”了呢?我们再来看瓦西里·瓦西里耶夫的翻译初稿:
这高塔一层层(把它的阴影散落在我面前),
但是你想扫也扫不走这些阴影,
(降落的)太阳刚刚把它收走——
你看:皎洁的月亮又送了回来!
原来理解错误出现在这份初稿当中。瓦西里耶夫把“瑶台”想象成了“高塔”。汉语的“台”字,原本与亭台楼阁相互关联,而“重重叠叠”几个词可能使译者想到了“层层”的高塔。就这样,一念之差,“塔影”出现了,而“花影”消失了。
这位汉学家还忽视了后面的诗句:“几度呼童扫不开。”一家之主呼唤童仆,打扫台阶,这合乎生活逻辑,怎么可能让他去打扫塔的阴影呢?再者说,高塔往往修建在佛门寺院,不可能出现在家庭院落。
有没有可能重译这首绝句呢?我给莫斯科的朋友、诗歌翻译家鲍里斯·梅谢里雅科夫写信,跟他商量,很快收到了他的译稿《花影》,回译成汉语是:
阴影密密麻麻爬上白色台阶,
几次呼唤家童打扫却扫不开,
阴影刚被西沉的太阳带了走,
皎洁的月亮又把阴影送回来。
梅谢里雅科夫的译诗准确,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译诗贴近了原作简洁的风格。
鲍里斯·梅谢里雅科夫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把中国《千家诗》译成了俄语。我跟他合作翻译了上百首中国当代诗,有共同的诗歌翻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