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总有些记忆挥之不去。32年前的那个国庆节,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天,不到凌晨四点,我便急匆匆赶往北京天安门广场。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便是抢占有利位置,以便更好地见证那庄严而神圣的升旗仪式。然而,当我来到升旗台附近时,早已有一群人在静静等待。他们来自天南地北,都怀揣着同样炽热的心情,汇聚于此。
人群中,一位坐在轮椅上、身上盖着旧军毯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我心中好奇,忍不住凑近老人,轻声询问推轮椅的中年男人:“天气凉了,来这么早,老人家的身体能吃得消吗?”
中年男人微笑着说:“我们从东北特意赶来,刚下火车。我爸心急,执意要到这里等着,还说这点苦算不得什么。我们已经等了一个多钟头了。”
“我也是从东北来的,咱俩一起照顾老人家吧。”听我说完,中年男人笑着点点头。
我仔细端详这位老人,他年近古稀,身着洗得发白却干净整洁的旧军装。他的胸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章,在灯光的映照下,奖章闪烁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他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老人的眼神,透着难以言喻的坚毅与庄重,那是饱经风雨洗礼后沉淀下来的沉稳与笃定;老人满脸的沟壑和两块明显的疤痕,如同岁月刻下的印记,可以读出他经历过的艰难与困苦。我心中猜测,这必定是一位有着非凡故事的老人。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老人曾是一位“抗联”战士。此次国庆节来北京看升国旗,是他的夙愿。老人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着周围的人深情诉说:“来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对我来说,意义格外特别……”我对老人的好奇与敬仰越发强烈,周围的人也纷纷投来充满敬意的目光,还自动为他让出了最佳的观看位置。
“爸,您看,国旗护卫队走过了金水桥,五星红旗就要升起来了。”儿子的话满是期待与兴奋。
老人闻言,努力直起腰,想要站起来,然而一条腿却不听使唤。他的目光紧紧锁住那即将承载无数人梦想与希望的旗杆,两眼有些湿润,似乎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老人缓缓开口,声音虽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快!扶我站起来!那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我们队伍一百几十号人,面对数倍于我们的敌人,没有一个孬种,没有一个人害怕。大家都杀红了眼,最后就剩下我一个人还活着,但也丢了一条腿……说国旗是用血染红的,一点不假。”
“爸,您都讲多少遍了,都刻在我脑子里了。别想那些过去的事了,一想您就哭。”儿子心疼地劝慰着父亲。
老人瞪起了眼睛,严肃地说:“我还要讲,不讲,你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吗?”
……
随着激昂雄壮的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泪水顺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颊缓缓流淌,他的嘴唇在颤动,那是怀念的泪,百感交集的泪。
在他儿子和我的搀扶下,老人的腰板挺得笔直,尽管身体不停颤抖,但他的眼神却明亮而坚定。他缓缓抬起右手,向国旗敬着标准的军礼。直到升旗仪式结束,老人依然保持着敬礼的姿态。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老人的军礼是那么特别,它蕴含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战友的缅怀以及对和平的珍视,含义丰富而深远。
“礼毕!”儿子轻声喊道。老人缓过神来,目光依然紧紧注视着猎猎飘扬的国旗,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那是一种看遍风雨后的释然,更是对未来的坚定希望。老人嘴里念念有词,但我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老人家,您来看升旗仪式,心里一定有很多故事吧?”我忍不住问道。
老人缓缓转过头说:“是的,孩子,我是替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来的。我要告诉他们,我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如今是什么样的;我要告诉他们,每天升起的国旗,是由他们的血染红的,他们的魂与国旗同在,一直有人想着念着他们;我要告诉他们,如今能过上和平安定的好日子,要真心感恩他们。做这些,是我的责任,不做,我心里不安宁。”
一群人簇拥着老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去,我心里波涛汹涌,感慨万千。一位老兵的军礼,是对先烈的深情告慰,更是对后人的无声昭示:饮水思源,勿忘来路。
32年过去,那个国庆节依然清晰——国旗升起的庄严,让我读懂了责任的分量,也读懂了英雄的赤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英雄的敬仰、对先烈的缅怀,都应当如天安门广场上空永远飘扬的五星红旗,永续不断。这是后人肩负的责任,更是全民族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