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雅化如何留住乡愁? 顾全发展“面子”守住文化“里子”
日期:10-03
近日,吉林省安图县“奶头山村”更名为“头山村”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官方公告,此次更名由村委会提出申请,经县政府批准,旨在推动地名规范化管理。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早该改了,名字不雅,孩子上学都容易被同学笑话;也有人觉得可惜,认为原名虽俗但有特色,改了反而没了味道;还有更较真的,出主意说为啥不改成“乳山村”之类的折中方案。
一个地名改不改,怎么改,难有绝对的对错,更多是视角差异。而一个村子的改名,能引起大范围的讨论,是因为类似的情节在无数地方上演过。
地名雅化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北京的“狗尾巴胡同”变成文雅的“高义伯胡同”,“猪市口”成了珠光宝气的“珠市口”。这些变化遵循相似逻辑:当旧地名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显得“不雅”时,便通过谐音、转义等方式,改用更体面的名称。
“奶头山村”的更名走的也是这个路子。据了解,村旁的奶头山名源于满语谐音。本来就是个地理称呼。可到了今天,这个词在日常生活和网络语境里,难免让一些村民觉得尴尬,作为知名文化旅游村,甚至可能影响了旅游推广和商业合作。这么看,改名就成了一个很实际的选择。
与过去某些“一刀切”的地名清理不同,如今的地名治理显得更加细致和包容。像“奶头山村”这次的改名,并非上级“拍脑袋”决定,而是由村里主动申请,走的正规程序。更重要的是,名字虽改,历史并未被割断。村里计划保留“奶头山老井”等老地名,还要筹建村史馆,完整记录“奶头山”名称的由来与变迁。“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等红色记忆也将原汁原味保留。这相当于官方名称变雅了,方便对外交往,而历史记忆依然有处可寻。既顾全了发展的“面子”,也守住了文化的“里子”。
地名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观念的演进。完全固守老地名,可能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困扰,但彻底抛弃老地名,也会丢失宝贵的历史记忆。理想的地名管理,需要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头山村”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在追求雅化的同时,通过村史馆、保留老地名等方式留住历史根脉。
一个地名改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当地居民生活是否更便利,那片土地的故事能否继续被传颂。在革新中延续文脉,在雅化中保留个性。这或许正是地名管理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