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餐馆牌匾被拆 别拿低俗当创意
日期:10-02
评论员 宋学敏
沈阳一家名叫“卖女孩的红烧肉”的餐馆最近摊上事了,这个让人一看就心里发毛的店名,在引发公众强烈不适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认定该店存在“使用名称与注册名称不符”的违规行为,责令拆除违规牌匾并约谈负责人。
走在街上,突然看到“卖女孩”三个大字,任谁心里都得“咯噔”一下。有网友直呼:“太瘆人了,像走进了犯罪现场片场。”带孩子路过的家长更是反感:“第一反应就想到拐卖儿童,赶紧拉着娃躲开。”商家事后辩解,说是姓“麦”用了谐音,是“麦女孩做的红烧肉”之意。可这套说辞,听起来实在牵强。把涉及妇女儿童安全的敏感话题当作营销噱头,非但不幽默,而且极其令人反感。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那些博出位的店名,如“叫了个鸡”“饭醉团伙”之流,套路如出一辙。这些商家似乎笃信“黑红也是红”,宁愿挨骂也要赚吆喝。然而,他们搞错了一点:靠冒犯公众情感换来的流量,注定是昙花一现。真正能留住顾客的,永远是饭菜的口味与服务的品质,而非这些旁门左道。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应当使用依法登记的名称,不得擅自变更。现实中,总有些商家爱钻空子,注册一个规规矩矩的名字,实际却挂出耸人听闻的招牌。这次执法行动,无疑给这类行为敲响了警钟——企图用“既成事实”的伎俩挑战监管,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为什么总有人要在店名上动这种歪脑筋?无非是流量焦虑下的病急乱投医,说到底是商业伦理的缺失和对公序良俗的漠视。岂不知如今市场环境正愈发规范,消费者的辨别能力也日益提高。指望靠打擦边球出位的商家,终将发现此路不通。
这次事件中,监管部门的快速反应值得点赞。从接到举报到责令整改,效率极高。这也提醒我们,维护清朗的市场环境需要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商家更需自律,而消费者的每一次发声都至关重要。正是这次大家的集体反对,推动了问题的快速解决。
开店做生意,取个响亮好记的名字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为了吸睛而挑战人伦与公序良俗的底线。“卖女孩的红烧肉”这块牌匾被拆,拆得好!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商业行为有边界,公共空间绝非低俗营销的法外之地。做一个守规矩、有底线的商家,远比耍小聪明、走捷径来得踏实,也必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