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何为刍狗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和百姓,就像人们对待刍狗一样。此话乍一听让人一头雾水,不禁要问:“刍狗是什么狗?”

  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祭祀说起。古人祭祀用的祭品多是牲畜,称为“牺牲”。牺牲在行祭之前要饲养在牢里,所以牺牲又有“太牢”“少牢”之别。三牲全备为“太牢”,没有牛则为“少牢”。“太牢”用于天子祭祀天地或宗庙,“少牢”则一般用于诸侯祭祀,这两种“牺牲”普通百姓无权使用。后来祭祀所用的“牺牲”逐渐演变为用草扎成的动物,刍狗就是古人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刍”字从“手”从“草”,表示用手取草,意为喂牲畜的草。

  老子为什么认为人们对待刍狗的态度恰好符合天地和圣人之道呢?原来,祭祀前,刍狗备受优待,用箱笼盛装,用绣有美丽图纹的饰物披挂;祭祀一结束,刍狗便被随意践踏,或被人拾去当柴烧。老子认为刍狗祭祀前和祭祀后的遭遇,正是刍狗本来就应该有的经历。天地无私,视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对任何事物都不偏袒,只任其自生自灭,绝不横加干预。圣人亦如此。圣人也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生自息。这正体现了老子“无为”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通过《道德经》阐述道家治国理念的精髓。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过多干预,让老百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我实现价值。

  老子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刍狗的比喻就把自己的思想阐述得既清晰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