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丰收在望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10版:风物       上一篇    下一篇

  10月,天津小站将迎来金灿灿的收割季。

  在天津的饮食文化图谱中,小站稻是无可替代的“黄金符号”。曾被写入清宫膳单的稻米,从盐碱荒滩上破土而出,在运河碧波中汲取养分,既承载着北方稻作的农耕智慧,又融入了津沽大地的市井烟火。每一粒晶莹剔透的小站稻米,都凝结着天津人的勤劳与好客,以及“时逢节令馔求精”的饮食执念。

  小站因米而兴

  曾是欧洲唯一标注的中国小镇

  小站稻的起源,是一部盐碱地变粮仓的奋斗史。天津津南区小站镇曾是“斥卤不毛”的盐场草荡,宋代虽有南方水稻传入的零星尝试,却终因土壤盐碱化难成气候。

  天津饮食文化学者赵永强表示,虽然天津的水稻种植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但重大的转折在明代万历年间,天津巡抚汪应蛟开渠引水灌溉五千亩荒地,成功种出水稻与土豆,首次验证了“得水则润”的改碱之道,为小站稻埋下最初的种子,“此后,明朝重臣徐光启认为在天津种植水稻是救国良策,于是‘南种北引’,天津的水稻产区初成。”

  后来的“小站稻”则与清末淮军屯垦密不可分。1870年李鸿章调淮军驻防,在大沽与天津城间设驿站,“小站”由此得名;1885年周盛传率“盛字军”屯驻此地,设立“营田垦务局”,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灌溉。南运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氮磷钾淤泥,既中和了土壤盐碱,又沉积成天然肥料,为水稻生长创造了独特条件。更关键的是,周盛传经过长期的尝试,培育出抗盐碱的优质稻种,民谚“银坊香稻传千里,水源三百是珠玑”便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小站稻米是粳米中的优良品种,它很快凭高品质跻身贡米之列,在清朝末年,小站稻米已经成为皇室的御膳米。”赵永强表示。更有史料记载,百多年前,小站曾因为稻米名扬海外而成为近代欧洲地图上唯一标注的中国小镇。

  香黏弹筋甜

  从米饭到糕干 全靠缕缕稻香

  “一家煮饭,四邻飘香”,这句流传百年的俗语,道尽了小站稻的品质魅力。小站稻公认的特色是——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回味甘醇。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小站稻有着严苛的品质标准:米粒饱满均匀,呈半透明状,长宽比不超过2.2,垩白度低于1.0%,直链淀粉含量在15%至20%之间,蛋白质含量不超过7.5%。这些数据转化为舌尖体验,便是“香、黏、弹、筋、甜”的五大特质,即便冷饭也不回生,成为区别于普通稻米的美味密码。

  百年来,小站稻与天津人的餐桌相伴,早已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演化出诸多经典吃法。最简单的清蒸米饭最能彰显其本味,淘洗后加少许清水,焖煮时香气便会四溢而出,蒸煮出软糯带弹的小站稻米饭。老天津人则爱用新米熬粥,米水交融后汤色乳白,米粒开花却不散烂,搭配酱菜便是一顿惬意早餐。

  在特色小吃中,小站稻更是灵魂主角。早年间,杨村糕干就是以小站稻米粉为基底,混合白糖、芝麻等配料,蒸制后色泽洁白,口感松软香甜,入口即化,是流传百年的传统美食。赵永强特别提及,万全堂出产的杨村糕干就是以小站稻米和糯米磨浆制作而成。

  在津南区的年节大集上,“有稻儿米糕”深受欢迎。在蒸腾的热气中,各种口味的香糯米糕透着淡淡的酒香,每每引发排队抢购的盛况。据了解,这是津南区小站镇依托当地特产小站稻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特点是将小站传统水稻科学加工而成,正是这香甜软糯的小站稻赋予了米糕上佳的口感,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

  希望种子 续写新时代的味觉传奇

  从诞生到现在,小站稻不断在时代进程中播撒希望与幸福的种子。

  “小站稻,金不换,一亩能顶三亩田”,这句谚语生动地描绘了小站稻出色的经济价值,“立夏到小满,种稻莫迟延”,则强调了水稻种植的严格时节性;“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更是凸显了田间管理对于水稻丰收的重要性。这些谚语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不仅成为传承水稻种植技艺的宝贵教材,更在2021年被正式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津沽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遗产。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村镇也曾和小站稻“暂别”。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党总支书记郑加林说,2017年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已经很少有人种植小站稻。村委会经过研究,萌生了复种小站稻的想法,“令我没想到的是,村民们对小站稻很有感情,一听说复种小站稻,大家更是举双手赞成。”经过数月苦战,2017年,会馆村试种的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达1000斤。

  2018年,天津市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会馆村引入稻蟹混养立体种植,达到稻渔双赢,既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在小站稻种植核心区,栈道、观景台、音乐喷泉和夜景灯光交相辉映,旅游项目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已经成为津城网红打卡地。

  从淮军屯垦的“军粮稻”到皇室贡米,从百姓餐桌的主食到文旅融合的纽带,如今,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的稻粮,正在续写着属于天津的味觉传奇。

  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融媒津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