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天津古城墙基遗址与地铁施工范围的重叠。文物部门表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应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和有效展示利用。面对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重难题,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与文物部门通力协作,历经多次方案优化与技术攻坚,最终创新提出车站与遗址共存“地铁+博物馆”的解决方案。通过空间布局的精准规划,既保障了4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功能,也为文物发掘与保护提供了必要条件。
“原址原位原物”
故城墙是天津建卫620余年来的实物见证,其标高、土层结构均承载着从明代防御工事到清代防洪改造的历史信息。遗址周边还发现了1906年天津开通的全国首条有轨电车轨枕遗迹,形成“古代城墙—近代电车—现代地铁”的立体时空叠印,一旦移动,其历史层积的真实性将不复存在。与其他城市采用的迁移复建方式不同,天津此次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原址原位原物”保护路径。
“五步法”攻克难题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层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面对富水软土地层、列车振动干扰、作业空间狭小等难题,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五步施工法”:先用钢板为城墙“穿铠甲”做垂直保护,再以顶管法搭建混凝土“临时脚”,随后用特制板“托举”城墙,开挖后安装44组弹簧支座,可将列车振动削减至安全阈值的十分之一,最后切断临时连接,让城墙平稳“坐落”于永久结构之上,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在运营地铁车站内对地下文物进行原址原位保护。对地铁建设同行而言,展厅项目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解决方案”,它证明了在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不是“绊脚石”,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实现与工程建设的和谐共生。
记者 李文博 摄影 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