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管不住别带”与“看不惯就滚”
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06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前,在一列从南京开往长沙的高铁上,一场因孩子踢座位引发的争执被拍成视频迅速传播开来。据目击者描述,一位女乘客因难以忍受邻座男童持续踢她的座位,在平板电脑上写下“我讨厌小孩,不要碰我,管不住别带”的文字。男童家长看到后,也在手机上回击“最讨厌没有素质的人,看不惯就滚”,还让孩子大声念出来。冲突很快升级,最终女乘客被气哭,在乘务员协调下换了座位。

  这件事登上热搜,并不意外。它精准戳中了当下公共空间权益、育儿责任与社会容忍度这几个敏感议题。

  表面上看,似乎是“厌童”情绪与“护犊”的对立,但根源在于:男童长时间踢座位,首先打破了公共空间的安宁,侵犯了他人权益。孩子天性好动,旅途中偶尔吵闹可以理解。但持续踢座位这么久,而且从男童已能识字来看,年龄也不小了,这就超出了“天性”范畴。更可叹的是,家长全程没有有效管束。

  女乘客用电子屏表达不满,相比直接开口指责,方式初看相对克制,但“我讨厌小孩”这句话,却带有群体攻击性。如果直接针对行为本身表达诉求,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那位宝妈不仅用“没素质”“滚”等激烈言辞回击,还让孩子亲口念出。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在孩子面前示范了如何用对抗取代沟通。舆论反感的不是儿童,而是不当行为和失职的成年人。

  为什么一件本可以好好沟通的小事,会迅速演变成一场“屏幕大战”?这场对峙没有赢家。其实,它本有更多更好的处理方式。女乘客能否先温和地提醒一句,而不是直接用冰冷的屏幕“宣战”?那位宝妈看到意见后,能不能先道个歉、管好孩子,而不是立刻“反击”?如果沟通无效,及时请乘务员介入,不比当众情绪失控更体面、更有效吗?

  文明的公共空间,不是没有孩子的世界,而是孩子能被恰当引导、成年人能理性沟通的世界。对家长来说,管好孩子不仅是家教,也是公共责任,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必要时诚恳沟通。对其他乘客而言,维护自身权益时,也可以尝试更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一个和谐的公共空间,需要每个人既守住自己的边界,也推己及人。我们无法选择在公共场合遇到谁,但可以选择如何相处。与其冲突升级、两败俱伤,不如多一份将心比心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