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装置放反了,应该倒一下才对。”博物馆里,83岁的冯骥才先生精神矍铄,他仍在仔细地和工作人员推敲展陈布置,他这样的精益求精贯穿了博物馆建设的始终。“博物馆还没做完的原因,是因为我太苛刻了。”冯骥才笑着说,但他仍坚持细节的重要,“这两个东西远一点、近一点都不行,它一定有一个潜在的尺度、最好的位置。”
首次和大家分享博物馆的建馆初衷、理念以及未来设想,冯骥才侃侃而谈,他更深情表示:“为天津大学建博物馆,是我的一个使命。”
展示冯骥才“四驾马车” 呈现“160年”研究成果
“博物馆的筹备有好几年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是它的一部分,像中国年画史博物馆要等到十一之后才能亮相。”冯骥才表示,11个展厅(馆)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博物馆群,他正在实现自己的理念——学院的博物馆化,这也正是建立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的初衷。
“我认为大学的知识功能有三方面,即知识的研究、传播与存录,‘存录’就是保存和记录,博物馆正是‘存录知识’的关键载体。一所大学‘厚实’与否,看的是你积累和存录知识的厚度和力度。”博物馆放进了冯骥才的毕生所藏,也将他的“四驾马车”——文学创作、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的学术成果悉数装入。冯骥才和大家一一细数道:“在天大培养学生,从事教育20年;我最早从事的是绘画,已经超过60年;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也已经50年;还有30年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我算了算,各方面的研究时间已经有160年了,比我的年龄还多一倍!”
为此,冯骥才和团队都将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当成“天大的事”,他本人对博物馆的建设更是近乎“苛刻”:从参与策划设计到细节把控,到带领着团队日夜赶工,深夜12点仍躺在床上回复团队的工作汇报。“有一次我爱人说,你别回复了,让他们睡觉吧。”冯骥才说,“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团队,他们无关功利,都是那么敬业。”
赓续天大百年文脉 打造城市文化高地
“为天津大学建一个博物馆,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一个使命,未来要让这座博物馆成为一个有品质的文化高地。”冯骥才说。
在“美的历程”展厅,历代文物将历史中美的特质一一呈现,冯骥才希望年轻人“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接受美的历史”;海外名人手迹展厅中,列夫·托尔斯泰的签名、卓别林的文件静静陈列……冯骥才直言“把多年搜集的藏品全部拿出来,就是为了开阔学人的眼界”。在他心中,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必然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希望天大的学生热爱美、热爱生活,这也将成为他们获得成就的原因”。
对天津的爱,对天津大学的热爱,是冯骥才投身此项工作的动力。“有的时候我走进天大校门,总会生出一种神奇的感觉——为什么中国的第一所现代大学能出现在天津,而不是别处?”在他看来,在当下振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整理好中国历史中的优秀遗产,让大学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这既是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回馈,也是对天大百年文脉的延续。
冯骥才表示,未来博物馆正式开放后,他希望大家不要追求“简单热闹的文旅性参观”,而是更看重其“保存文化经典”的职能——让每一件展品都成为无声的老师,让文化的力量浸润每一位参观者。
文/摄 记者 王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