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缘分驿站”:四位银发红娘的忙碌日常
金秋十月,即将迎来一年中的结婚高峰。在河西区文玥里社区,79岁孙玉文的日程表早已排得满满当当。她的电话成了“幸福热线”,一边是刚牵线成功的新人忙着告知喜讯,一边是渴望“脱单”的青年期盼在佳节前觅得良缘。
晨光漫过河西区友谊路街文玥里社区的甬道时,孙玉文正走在赶往社区活动室的路上,她手里提着鼓囊囊的布包,里面码得齐整的“缘分档案”把包角撑得微微发鼓。这段路,她一走就是20年,青丝染雪,脚步依旧轻快。20年间,她为200多段姻缘架起鹊桥,手中的红线不仅丈量着社区的温度,更串起了关于“家”最朴素的答案。
每周五上午9点到11点,是文玥里社区“玥老”红娘站接待来访的时间。孙玉文跟等候在活动室门口的王淑兰、王秉华、张惠兰一碰面,四人便笑着打趣:“保不准,今天能多成两对!”说着就进了屋。佩戴上“文玥里社区玥老红娘”的胸牌,她们坐在屋子中央摆成一溜儿的长桌后,从各自的书包里掏出一沓沓包着封皮的记录册、登记表摆放好,凳子还没捂热,前来咨询的居民就三三两两地进了屋。
红娘们的节奏始终从容有序,引导着家长们先在签到表上写下孩子的姓名、年龄,再耐心询问、记录,完成征婚者的“基本情况登记表”。她们记录信息的同时,还帮着家长们解心宽——听出对方的焦虑,她们语重心长地劝导;察觉到对方的困惑,她们直截了当分析症结。同龄人之间的共情,总能让家长们敞开心扉。这些来访者中,有人是初次登记,也有人是之前看中了合适对象,回来请红娘们帮忙联系。
“这些都是我们的‘家庭作业’。”孙玉文指着身旁的登记册说。每周几十位现场登记的家长,加上电话咨询的人,回去后她们要逐一把信息抄写到纸质检索名录上。为了对征婚者负责,她们严格实名登记,亲自核实双方情况,还采取多重隐私保护措施,让年轻人能安心交友。
提到社区红娘孙玉文,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位热心肠的老大姐,每天的时间总是被帮大伙儿牵线搭桥的事儿填得满满当当。征婚资料记了几大本,这个要“踏实顾家”的,那个想找“有共同爱好”的,小伙子的工作时间、姑娘的生活习惯,都得在心里反复掂量。好不容易找到双方条件匹配的,哪怕是夜里九、十点钟,但凡不打扰对方休息,孙姨都会抓起手机第一时间跟双方念叨念叨。整理资料常耗到半夜,可每当想到能帮年轻人找到合拍的人,家长们一句句“谢谢您”,就让她觉得再累也值。
作为四位红娘中最年长的一位,孙玉文还是社区红娘站的创办人之一。谁能想到,这份没一分报酬的工作,她一干就是20年。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那时孙玉文刚从园林局党务岗位退休不久,参与到友谊路街老年协会工作中。协会初期没明确方向,她们就入户走访听居民需求,不少单身老人吞吞吐吐说出心愿:“一把年纪了,想找个伴儿,可实在不好意思开口。”
老人们局促又渴望的眼神,像一颗种子落在孙玉文心里。其实年轻时,她就是单位里的“热心红娘”,同事、侄男外女的姻缘都爱找她张罗,总能精准找到合得来的人。看着老人们的期盼,她心里有了主意——在社区办个免费婚介。她找社区领导商量,得到全力支持,街里还特意做了块铜牌。2005年1月6日,揭牌仪式上红布落下,友谊路街老年协会免费婚介正式成立,孙玉文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红娘生涯”。
解开孤独心结:中老年人婚恋破局,藏在每一次耐心牵线里
从帮助社区中老年人解决情感需求起步,孙玉文发现他们的诉求往往藏在琐碎日常中。今年66岁的米姐,就是这样一位把心事藏了多年的人。
米姐单身多年,和丈夫离异后,一直独自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参加社区舞蹈队,成了她平淡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快乐。虽说不缺吃穿,可每逢节假日,家里空荡荡的冷清;头疼脑热时,连个递杯热水、听她念叨两句的人都没有,心里的酸涩劲儿只有自己知道。身边的老姐妹劝她:“找个伴儿吧,老了总得有个说话的人。”可米姐始终迈不出那一步,她心想:“都这把年纪了,再婚谈何容易?别人怎么看?照顾老娘的重担谁愿意分担?”这些顾虑像一团乱麻,将她困在孤独的牢笼里。
她嘴上说“不找了”,可闺女看她整天提不起精神,急得直劝。米姐要强,出门总装得精神抖擞,回家却只剩落寞。后来母亲身体变差,她退出舞蹈队,一门心思照顾老人,还劝自己说“一个人撑家的苦,早就习惯了”。
直到一次高烧,米姐烧得眼睛都睁不开。闺女要照顾孩子,只能给姨姐打电话求助。姨姐进门看到她孤零零躺在床上,忍不住心疼:“小华,你这是遭的什么罪?不打电话,连口热水都没人给你倒!” 那一周,姨姐天天来做饭、陪她输液,还劝她“得为自己想想”。身边人轮番开导,米姐的心防渐渐松动——无助的时候,她是真的想有个人在身边。
五年前,米姐在社区舞蹈队,孙玉文在合唱团,俩人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邻居。身体好转后,米姐在亲友鼓励下找到孙玉文。让她没想到的是,孙玉文没急着让她填表登记,而是拉着她坐在沙发上,像唠家常似的问起她的生活、她的想法。聊到最后,手心还微微出汗的米姐,终于一字一顿说出了自己对伴儿的期待:“我个头高,想找个不算矮的,人品好、能顾家就行。”
孙玉文听完,眼睛一下子亮了:“巧了!我们这儿有个老曹,一米七六的个头,刚好合你心意!”说着就从手边的册子里翻出老曹的登记信息,一条一条跟米姐捋:“他性格随和,也能体谅人,你先跟他见一面?成不成没关系,就当多交个朋友。”孙玉文的语气特别自然,就像在跟米姐商量“晚饭吃面条还是米饭”似的,瞬间打消了米姐的紧张。
后来,米姐攥着孙玉文写的电话号码走出房门,阳光落在纸条上,她心里既忐忑又有点期待——这张小小的纸条,到底会给她带来失落,还是迟来的幸福呢?带着忐忑,她把跟老曹的初次见面,约在了自己每晚跳操的广场。
夜色里,戴眼镜的老曹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一见面,老曹笑着说 “没想到你这么漂亮”,米姐也忍不住笑了——老曹比她小一岁,精神又帅气,两人脾气还特别合,相处起来格外自在。
可幸福刚起步,考验就来了。米姐的母亲突然病重,她心里打鼓:刚接触没多久的老曹,会愿意搭把手吗?她试着给老曹打电话,没想到老曹一口答应:“我这就来!”他搭车直奔总医院,陪着米姐在医院守了一个礼拜,冬天的医院大厅很冷,他却没抱怨一句。老曹的实诚,彻底暖了米姐的心。后来米姐总跟老曹打趣:“以前我身体好得很,在广场带队跳舞,多活跃啊!自从认识你,头疼脑热的还变娇气了。”可话里话外满是幸福,“他特别幽默,总逗我笑,看见他我就开心。这份福气,全靠孙姨,不然我俩哪能认识呢?”
看着米姐和老曹修成正果,孙玉文打心底里高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是社区里单身中老年人寻找幸福的缩影。
二十载“玥老”情:手写档案赢过算法,不变初心的温暖传承
从为社区中老年人解决婚恋难题开始,孙玉文她们通过走访了解到,晚婚、不婚不仅成了社区里大龄单身青年家长心中的一大愁事,单身生活的孤独感与缺乏安全感也影响着大龄单身青年的身心健康。于是,孙玉文和队员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探索出“聊、建、搭”三步工作法,也就是聊出真情实感,建立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为辖区内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帮助。
社区居民小孙和爱人,就是经孙玉文撮合走到一起的。“我在钢管公司上班,社交圈特别窄,工作里基本没接触过女性,31岁了还没对象,家里人都急坏了。”小孙回忆说,多亏了孙姨,他才认识了现在的爱人,“我爱人特别善良,心胸也开阔。”不过两人的感情也不是一帆风顺,偶尔会有摩擦,甚至闹过分手,每次都是孙玉文及时出面调解。“孙姨总跟我说‘包容’,说两个人过日子,得互相磨合,还得体谅对方,让对方把心里话讲出来。她以过来人的经验给我们支招,帮我们跨过了不少坎。” 如今小孙夫妻俩结婚十多年,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孙玉文发现,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虽然更独立、多元,但爱情里最本质的东西没变——真诚与付出。也正是看到了小情侣们藏在磕绊下的真心,她才更坚定地要帮他们促成好姻缘。
20年来,文玥里社区红娘站的档案柜里,已经存下了2890多份男性档案、3640多份女性故事。泛黄的纸页,不仅记录着一个个寻爱的心愿,更藏着社会变迁的痕迹。红娘张惠兰深有感触:“以前找对象,就看对方老实肯干,不管家里穷富,只要两人能一起上班过日子就行,连‘三转一响’有没有都无所谓。现在不一样了,对工作、外形、身高、气质都有要求。”
不久前,天津生活广播《相约玫瑰园》节目“社区公益红娘驿站”授牌仪式在河西区友谊路文玥里社区顺利举行,标志着这一传递爱意的公益项目再度扎根社区基层。
即便数字化浪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群平均年龄超70岁的“社区月老”,依旧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温暖——每一通沟通的电话、每一次耐心的调解、每一本写满字迹的登记册,都是她们的“法宝”。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结合“文玥里”的名字,成立“‘玥老’红娘站”,还带红娘们到区民政局培训,举办专场交友活动。去年七夕,一场活动就成功促成12对情侣,孙玉文看着当天悄悄牵手的年轻人,抹着汗笑出了皱纹;社区党委书记宋社英站在角落,看着曾经的“问题大院”如今满是温情,眼眶忍不住发热。
两年前加入社区红娘队伍的张惠兰,提起做这份工作的收获满是干劲:“去年我们去民政局培训,还去东丽区的兄弟单位学习,收获特别大,是上台阶的一年!” 年轻志愿者张玥也被阿姨们的热情感染,主动加入进来,帮着做电脑信息录入,还计划搭建信息系统,把传统红娘经验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让服务更高效。
而孙玉文,即便几年前搬到了西青区居住,每周五接待居民来访的时间,还是会倒两三次车,提前出现在红娘站。和她一样的还有76岁的王淑兰,每周一早坐公交从西青区赶来。有人问她们累不累、图啥,两人总是笑着说:“与人为善是本分,这是好事,愿意干就不觉得累。”
临近中午,前来咨询的人们渐渐散去,四位银发红娘收拾好登记表,准备结束这天的接待工作,抬头看见墙上的锦旗——“胜似月老牵红线,甘化鹊桥渡良缘”。红丝绒在阳光下泛着光,就像她们20年来不变的初心。岁月流转,档案柜里的纸页会泛黄,但这份用真心守望幸福的执着,永远温暖如初。毕竟,比算法更精准的,是岁月淬炼的真心;比大数据更温暖的,是这群老人把孤独织成缘分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