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龙能司掌云雨、潜渊登天,因此其形象自诞生之初便与江河湖海强势绑定。中国以“龙”字打头的市县约有30个,如广西龙州、福建龙岩、浙江龙游、山东龙口等。“龙”字打头的山名,有三座龙门山(山西、浙江、四川),三座龙泉山(浙江、湖北、四川),两座龙虎山(江西、广西),两座龙潭山(辽宁、吉林),两座龙首山(辽宁、甘肃)。另有龙华山、龙眠山、龙头山、龙岗山等。“龙”字打头的水名,有龙川江、龙子河、龙王河、龙溪河等。“龙”字打头的洞窟名,有龙门石窟、龙门洞、龙王洞、龙宫洞等。另外还有龙门峡、龙源坝、龙源口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收“龙”字头的地名有360多处。
今广东省东北部的龙川县,得名于先秦时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从科学角度分析,即当地先民目睹了浅层地下水喷发。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市,相传上古先民凿井,井成时云雾喷涌,有龙腾出,故此地以“龙井”为名。后有学者考证,龙井之名源于“龙吊井”的吊桶架。两种说法的共性:当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古代以铸剑闻名的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山脉绵亘、水系纵横,形成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因此,自古便有“龙渊”之称,后至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更名为“龙泉”。
河北秦皇岛市的卢龙县,其县志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所谓“黑水”,即古之“漆水”、今之“青龙河”。这一带铁矿资源丰富,河床布满黑色铁矿石砂粒,所以河水呈现青黑色。
声名最显赫的是“卧龙岗”,在河南南阳,传为诸葛亮隐居处。有“汉武侯躬耕处”石碑、武侯祠、诸葛庐、三顾堂等古迹。
在古代传说中与“龙”地位相当的“凤凰”,同样被大量运用于地名中。
元朝末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后曾衣锦还乡,将故乡安徽濠州改名临濠府,洪武六年(1373)又于当地设置中立府,一年后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并赐府名“凤阳”。
以“凤”为名的县,为数不少。例如陕西凤县、广西凤山县、贵州凤冈县、云南凤仪县、安徽凤台县、云南凤庆县、湖南凤凰县、陕西凤翔县、辽宁凤城县等等。在中国版图上,凤凰山就有40余座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地处陕西延安西北、海拔1167米的凤凰山,其山麓于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在此写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重要文章,并在此会见了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