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失能老人,照护老人的家庭会时不时遇到难处。如子女有事需要出门几天,家里老人谁来照顾?针对这一痛点,多地养老机构推出“短托养老”,老人短时间入住,可以满足子女外出、老人术后短期照护等临时需求。
这种方式在有的地方被形象地称为“喘息服务”,意思是说,让家人喘口气、缓缓劲。这一举措社会反响较好。南京已有162家养老机构提供短托养老服务。宁波市的“喘息服务”已建成专业评估、机构照护、社区服务、照护培训、保险支持的保障体系。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许多家庭的燃眉之急,让家人的沉重压力得以缓解,也让空置床位流转起来,实现养老资源优化利用。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以家庭为基础,居家、社区和机构共同支撑。养老的责任首先在家庭,社会机构短期接过养老照料之棒,让长期护理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得以适当休整,在客观上是在提升养老质量。虽然“短托养老”看上去不算什么大动作,却能彰显从粗放式养老供给向精细化、个性化养老服务前进了一步。“短托养老”虽然是家庭养老的一个补充,但却是不可或缺一个链条环节。
亲属缓缓神,放松几天,或是请专业人员到家里照料,或是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照看一段时间,这对老人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丰富。老年人常年不出家门,不与外人接触,家人伺候得再好,也未免感到日子过得乏味。专业机构开展“短托养老”服务,就如同给老人改善生活状态,送上不一样的感觉,这无疑是颇具现实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举措。有人担忧,一旦老人在“短托养老”过程中发生意外,或子女出现违约的情形,该如何处理?我们应该相信,在规矩面前,这些都能寻求到合理的处理方式。
我国居家养老,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会占据主流方式,但社会养老的成分将持续融入,占比会不断提高,构成家庭与社会协同互补的养老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