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在西餐厅。我们还没有点菜,就注意到角落里坐着的两位推销啤酒的女孩:一位微黑微胖,眼睛溜圆,一位白皙高挑,长着标准的丹凤眼。她俩穿着厂家提供的短上衣、超短裙和雪白的短靴,腰侧别着一个荧光蓝的小腰包,小声拉扯着谁过来推销更合适。
最后,是丹凤眼短马尾的姑娘过来了。她从两位中年男同学玩笑般的推搡中,迅速判定了此次聚会的召集人,直截了当地将样品啤酒递过来:“要啤酒吗?我们的黑啤酒口味醇厚,喝起来有回甘。”
请客的人接过她手上啤酒,端详片刻,反问她:“这牌子我喝过,你推销的新品,比超市里的黑啤酒要贵一倍,到底有啥不一样?”
姑娘笑道:“口味上,我不敢打包票您一定喜欢,但我们这款黑啤酒用了更多的焦香麦芽和黑麦芽,颜色更深。还有一样,您可以细看啤酒瓶口……给您一分钟观察,看出奥妙来了吗?”
我同学被问住了,这啤酒瓶的盖子,是用机器密封的马口铁,能有啥玄妙?难道是瓶盖里面印有抽奖二维码?姑娘笑道:“不是这回事,您数下啤酒盖子上的褶子……超市里的黑啤酒,盖子上封口的褶子只有21道,我们公司的这款黑啤酒有23道。”东道主更困惑了:这能有啥差别?“褶子多了,黑啤酒的密闭性好,风味物质就更不容易挥发,当然,它需要开瓶的人有力气,有技巧,开得太鲁莽,有爆瓶的风险。”
这个细节把我们都镇住了。东道主立刻要了两箱啤酒,姑娘却说:“你们头一次喝,先要一箱吧,等喝完了,再要不迟。”她提醒得没错。黑啤酒开瓶时,马口铁瓶盖发出的钝响,听上去有冲击力得多。
满上酒了,姑娘退后一步,朗朗地、骄傲地介绍道:大家先缓缓喝上一口,别急于咽下去,让它充盈整个口腔,这款黑啤酒的口感偏向饱满、圆润和深沉,甚至有厚重的奶油感。虽然它也有苦味,但那是被焦香和甜味包裹着的一点点苦。普通啤酒的滋味像暴雨后的午后天空,高而散淡;我们这款黑啤酒像台风过后的黄昏,色彩绚烂,滋味丰富,好像蕴含着好多回忆。拿我们桌上的餐前面包来形容,普通啤酒像白面包,味道清淡、口感松软;而我们这款黑啤酒像烤成深色的黑麦面包,有浓浓的焦糖化香气,还有一层浓郁的咖啡味,口感更扎实,很香。讲完,她微鞠一躬,骄傲又平静地撤离,与她的同伴汇合。
我们再次被镇住了:黑啤酒的复杂香气与醇厚口味,一般人只能形容为“鲜爽”“好喝”,而在她的娓娓道来中,这种迷人的口感是可以与夏末的迷人事物勾连的——它们与暴雨后的宁静,与台风后的绚烂晚霞,与那些可咀嚼的回忆,与那些终将散场的青春的苦涩与回甘,息息相关。她仿佛不是推销,而是用自己的体验,将心爱之物介绍给朋友,还会劝客人不要喝得酩酊大醉。
在聚会的后半程,两位姑娘坐下小憩,我好奇地前往探问:“你俩是同学?暑假出来勤工俭学,遇到过酒客找麻烦吗?”
眼睛溜圆的女孩感佩地看着同伴,她交代:一开始,的确有顾客提出各种“过界”要求——让推销员陪着喝一杯,献歌一曲。还有客人说:“瞧她俩的装扮,肯定是练过啦啦操的。来!给咱跳一段,再决定今天点多少酒。”如果生硬谢绝,说公司不许推销员与客户一起喝酒,也不允许当众表演,别人就会耍赖:规定是死的,人要灵活些嘛!
一开始,都是西餐厅的老板娘出来解围。然而,丹凤眼姑娘意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她要跳脱常规宣传的束缚,做一个让人鸦雀无声的“懂行人”。为此,她加了品酒专家的公众号,读了有关啤酒发展史的书,看了涉及啤酒的电影片段,搞清了啤酒与爵士乐的关系。当然,她还发现了啤酒瓶盖上的奥秘——上世纪80年代,啤酒瓶盖的封口褶子多达24道,如今,绝大多数只有21道了,这当然是为了在开瓶的安全性与密封性之间取得平衡;但也有怀着“小心思”的复古小众品牌,恢复了23道褶子,留存了细腻风味。
一旦心中有底,她就开始先发制人。或许,多数人天性慕强,消费啤酒的客人也不例外。只要拿出“给你们长点知识”的气势来,客人就变“乖”了,他们好像回到了课堂,不好意思对“教授”露出顽劣的一面。
姑娘说,从此,她获得了笃定又平静的心态。她越是镇定,场面就越是不容易失控,连那些酒客的行为,也跟着“清澈”了不少。
这个暑假,她的眉眼都长开了。似乎,未来的职场风云,也不那么容易摇撼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