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教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高等院校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向企而行行动计划》)。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以上部门就《向企而行行动计划》进行了情况介绍。
近年来,本市在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举办高校与企业对接活动220余场,天津市高校共承担横向项目8681项,较上年同期增长44.1%;合同总额3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9%,均创历史新高。在推动提升本市高校服务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着力解决“资源供给机制待完善、人才素养需提升、企业参与动能未充分释放”等问题。
为此,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研究制定了《向企而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本市高等院校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与重点产业及服务业需求的适配度,以教育强市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天津之为。
《向企而行行动计划》聚焦“构建新型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更新发展理念,精准锚定国家重大战略与本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优化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效能等3个方面,明确了13条具体举措,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学科专业布局、急需人才培养、重点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会后,相关部门就具体举措进行了答记者问。
问:《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在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表示,为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实施学科专业与产业链“适配工程”,精准定位12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现代服务业领域,让高校清晰了解产业需求,建立图谱对接机制。发布全市高校服务产业资源清单,推动二级学科、专业与重点产业链的子链100%精准契合,构建“人才供给—社会需求—高质量就业”闭环生态。
其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质量评估、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布局一批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兴交叉学科;淘汰一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毕业去向落实率过低、不适应行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显著提升。
最后,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设置机制。聚焦产业和行业急需的紧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参与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立产业急需专业培育通道,实现高本硕博在人才培养上的贯通衔接,形成对应的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的人才精准供给模式。
问:市科技局在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中有哪些支持政策?
市科技局副局长赵莉晓表示,市科技局结合此次的《向企而行行动计划》,注重搭建“三座桥梁”。第一,搭建人才与企业的“连心桥”。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点对点”服务600余家科技型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400余项,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第二,搭建技术与市场的“转化桥”。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和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建设46家行业概念验证平台,围绕智能科技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环节,持续完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第三,搭建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桥”。围绕各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势创新主体,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装备等32家创新联合体,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引领支撑若干重点产业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问:计划中提到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李学杰表示,近年来,本市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十项行动”,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83家,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600家。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牵头部门,将夯实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根基,擦亮“专精特新”这块金字招牌。
在加强动态培育方面,更加注重选育环节,重点聚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主题园区等载体,挖掘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端化、高附加值的后备力量,有计划、有次序地实现小变大、大变强、强变优。同时,主动全力争取国家各类政策,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相关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持续开展政策宣贯和指导服务,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在加大人才培养方面,选拔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卓越制造人才,支持他们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本市制造业人才集聚能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重点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服务。构建完善一站式全方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集成各类优质服务资源,促进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持续开展产业撮合对接,集聚优质资源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