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茱萸和仙草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 多到不可胜数。很多常见的草木,你可能认识,但也有不少见过的花草树木,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来。

  诗词当中,经常有花草树木的名字,因此孔老夫子指点说,读诗“多识草木之名”。

  诗歌翻译,经常碰到草木之名,有些罕见的草木会让译者处于尴尬的境地。

  1923年,彼得堡出版了一本《七至九世纪中国抒情诗选》,编选者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1880-1951),译者是他的学生休茨基(1897-1938)。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中文名阿理克)后来成了苏联科学院院士,他是苏联汉学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休茨基,不仅翻译了唐诗,还把《易经》翻译成俄语,对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休茨基特别喜欢王维的诗。在这本诗选当中,他共选译了54位诗人的140首诗,王维的诗最多,高达32首,李白的诗9首,杜甫和白居易各选了4首。由此可见,译者对王维的诗的偏爱。不料,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休茨基碰到了难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当中的“茱萸”,难住了他和博学多识的阿理克先生,他们都不知道“茱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草木,找不到俄语当中的对应词,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休茨基只能采用加注和变通处理的办法,把“茱萸”译成“仙草”。“仙草”具有祈福辟邪的作用,跟整首诗的诗意相吻合,也还说得过去。这种处理方法,也得到了他的老师的认可。

  过了三十多年,1957年,郭沫若和费德林合编的《中国诗选》四卷本俄译本在莫斯科出版,其中的第二卷“唐诗”部分,出现了王维这首诗的第二个译本,译者是玛尔科娃。玛尔科娃采用了音译的方法,让“茱萸”的拼音直接出现,但画蛇添足加了个“花朵”,结果弄巧成拙。试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茱萸已经结果,花朵早已凋零。不过,玛尔科娃比休茨基有改进的一点是,她在注释中说明了“茱萸”要插在“发际”,而休茨基译诗注释中说,“要把茱萸的草茎插在土地上”。

  又过了二十多年,到1979年出现了这首诗的第三个俄译本,译者是施坦因贝格(1907-1984),此人终于发现了汉语“茱萸”在俄语中的对应词:山茱萸(кизил),因此他把这首诗译作的准确性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提出翻译“信达雅”三原则的著名翻译家严复说过一句话:“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俄罗斯的翻译过程来看,我们可以说:“一名之立,超过半个世纪。”可见诗歌翻译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