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说伞道扇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伞和扇,是雨季、夏季常用品,也是受人喜爱的工艺品。

  追溯伞的由来,相传发明者是鲁班的妻子。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中国妇女,看到丈夫鲁班天天在外劳作,就整天琢磨:能不能搞出一个“活动的亭子”跟随着丈夫,替丈夫遮阳避雨?她把竹子劈成了细条,摆成了圆盖形状,再在细条上蒙上兽皮,中间用一根竹棍当柄,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一个随身携带的“亭子”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成了伞的滥觞。

  古时候,伞也写作“繖”。据《伞物纪原》转引《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繖。”可见,除了鲁班的妻子用细竹条加兽皮做成伞,伞盖的材料还有帛。纸发明以后,以纸作盖的伞出现了。古人还在做伞盖的布、帛、纸等材料的上面涂上油料,起到保护伞盖的作用,能增强伞的防雨或防晒效果,因此雨伞又称油伞、油盖。北宋诗人陈师道《后山集》中有诗写道:“轻就邻家借油盖,始知公是最闲人。”就是佐证。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制伞工艺不断改进,伞的材质、规格、质量以及文化品位等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关于扇子起源的记载,最早应该是在晋代崔豹编撰的《古今注》中,书中提到“五明扇,舜所作也”“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崔豹记述的“扇”是一种长柄扇,用途与现在人们用来扇风纳凉的手摇扇是不一样的,它由侍立者手执,为帝王障风、蔽日,并演化成仪仗,所以叫“仪仗扇”,由于宫廷专用,又称“宫扇”,是王权尊贵的一种象征。而用于扇风纳凉的扇子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作为仪仗的扇子,从历史文献记载判断,汉代就已经普遍使用手摇扇了。

  西汉著名学者杨雄《方言》一书中说:“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汉代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称:“以龙致雨,以扇逐暑。”我国的扇子种类很多,如羽扇、纨扇、折扇、竹扇、蒲扇、草扇等。先秦时代使用的扇子,主要是掌扇,是后世羽扇的前身。西汉,纨扇已很盛行。纨扇上题字绘画,从三国时就已流行。

  古人还曾设计和制作出更为奇特的扇子。《西京杂记》记载,长安一位叫丁缓的民间巧匠制作了一种“轮扇”,就是将七把扇子连接在一个轮子上,“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种别具一格的手工“轮扇”,扇风纳凉效果是不错的。

  折扇,是扇制品中的佼佼者,又叫“折叠扇”“撒扇”,它在宋代已经广泛使用,其扇面材质多为绸绢。而折扇的扇骨,有竹、乌木、紫檀、鸡翅、象牙、玳瑁等。元代以后,由于扇子多用具有一定厚度的硬纸作扇面,文人墨客便喜欢在扇面上绘画、雕刻以及烫印,更在扇面上书写诗词,既实用,又具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