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鼓浪屿,是从四十多年前那首情深意长的《鼓浪屿之波》开始的。我喜欢这首歌,更对鼓浪屿、日光岩以及鼓浪屿四周茫茫海水鼓起的波浪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四十多年后,我终于站在厦门轮渡码头上,隔着不足600米的鹭江,已能清楚地看到对面的鼓浪屿,再经过6分钟的轮渡,马上就可以踏上朝思暮想的鼓浪屿。
鼓浪屿虽然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但是走在忽高忽低的小路上,走在忽窄忽宽的小巷里,却让你无处不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韵味。一棵树、一座建筑、一个美丽的故事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游客很多,但是人们被小岛的幽静气氛所感染,不像国内其他景区那样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没有汽车、没有摩托,甚至没有自行车,只有一些供游客代步的电瓶车会悄然无声地停在你身边,司机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轻声而礼貌地问你是否需要乘坐。
鼓浪屿也是一座绿色的小岛,不仅道路两旁、建筑前后、公园里、空地上都长满了南国的树木和其他绿植,甚至山石的缝隙里、建筑的屋顶上、墙上的砖缝中也长出了许多奇特的“飞来榕”。松杉、铁树、竹子、蒲葵、散尾、枇杷和芒果等等,这些树木或是雄伟,或是婀娜地在整个岛上自由自在地生长。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挺拔高耸、干净利落的木棉树,它们是树中的美男子、伟丈夫,碗口大小,饱满而肥硕的花苞红艳艳地缀满了枝头,时而会有一朵“扑”的一声,凌空而下,于是地上就多了一片嫣红。
和鼓浪屿的秀丽景色一起把这小岛装饰得像欧洲南部城市的,是岛上保存完好的各式欧洲风格的古老建筑。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逐渐成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西方领事馆、教堂、医院等建筑相继落成,华侨亦在此兴建别墅,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我所生活的天津,因为同样拥有众多小洋楼,而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但是和山地海岛地形的鼓浪屿相比,如果说天津的小洋楼建筑群是平面的“万国建筑博览会”,那么这里就是立体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而且还是建筑在海景花园中的。
那些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森式的古希腊式大柱,那些千姿百态与建筑匹配得和谐美观的尖拱窗、圆拱窗、落地窗、半墙窗;那些辅以圆拱、平托、柱子把建筑装点得更加有韵致的平面廊、双面廊、三面廊和回廊,以及那些风格独特、异彩纷呈的各色屋顶。它们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景,散落在鼓浪屿参差错落的山坡上,散落在苍翠欲滴的绿色中。
弘一法师、秋瑾、林巧稚、林语堂、马约翰、殷承宗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或出生于此,或生活于此,他们无疑给这座小岛增添了无与伦比的人文和历史。我非常喜欢的女诗人舒婷也曾长期居住在鼓浪屿。“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首感动了一代人的名作《致橡树》的创作灵感,也应该源于鼓浪屿这座美丽的海岛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词作家张藜应邀参加福建音协举办的笔会,音乐编辑钟立民送给张藜一首用一张巴掌大的纸片写的曲子,请他填词。在鼓浪屿的工会招待所里,张藜思绪万千,鼓浪屿四周的茫茫海浪和高高的日光岩,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鼓作气完成填词,并将歌曲命名为《鼓浪屿之波》。
李光曦、郑绪岚、张暴默等人都唱过这首歌,很快这首歌就在全国广为传唱,并被厦门海关指定为厦门报时钟音乐。
一曲《鼓浪屿之波》让更多人知道了鼓浪屿,而这首歌曲的诞生,正源于鼓浪屿的灵秀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