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孩子列式“3×8”被老师判错,正确答案应为“8×3”。老师说,现在教材规定必须是“每份数×份数”,所以正确答案是“8×3”。很多“80后”“90后”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解:我们小时候,明明乘数顺序可以灵活处理,结果对就行,怎么现在这么“死板”?
顺序不重要,结果对就行
●如果乘法有先后,那为什么九九乘法表只背一种顺序?
●去年教大儿子还行得通的方法,过两年教老二就不灵了,这谁跟得上?
●这是培养数学家还是计算器?
●各地教材能不能先统一标准?
逻辑训练比运算结果更重要
●“8×3”表示“3个8相加”,这个顺序对后续学习除法、理解倍数关系确实有帮助。
●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虽然总重量相等,但是一回事吗?若家庭辅导仅以“做对题”为导向,反而可能削弱学校精心设计的教学逻辑。
●有的家长按照自己当年的学习经验,辅导孩子,但这些经验可能已经过时;还有的家长并不了解学科教学的要求,只求答案正确,不考虑孩子的思维过程。
●把单位标上去,一眼就看明白了!
●现在把逻辑理顺,以后学除法就轻松了。盖楼先打地基,理解比结果重要。
●数学之美在于逻辑,而不只是答案。别争对错,和孩子一起探索“为什么”更有趣。
理念之争超过了算式本身
这场争论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戳中了教育的核心命题:我们究竟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是机械地算出正确答案,还是理解背后的逻辑?这种看似“固执”的要求,其实是在帮孩子搭建清晰的数学思维框架——现在把“为什么”搞明白,未来的分数、应用题才能迎刃而解。
教育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悄然发生。与其执着于“我们当年就是这么学的”,不如以开放心态看待教学方法的迭代。毕竟,最好的辅导不是替代老师传授“标准答案”,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为什么”。
整理 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