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蔓细柔、花如喇叭的牵牛花,在我国各地随处可见。牵牛花种子可以入药,根据颜色的深浅得名“黑丑”“白丑”,合称“二丑”。“丑”并不是说牵牛花的外形不好看,而是和生肖牛对应的地支之名。南朝陶弘景称:“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意思是此花种子治病有效,患者牵来牛表示感谢,得名“牵牛”。由于牵牛花的果实成熟后很像铃铛,民间也有“草金铃”的别名。
随着牛郎织女传说深入人心,和牵牛星同名的牵牛花也和七夕鹊桥相会联系起来,正是“名在星河上,花开晓露间”。宋代杨万里写有“莫笑渠侬不服箱,天孙为织锦云裳”,虽然牵牛花不能像真的牛一样出力驾车,鲜丽的色泽却宛如织女妙手织成的云霞。另一首宋诗将牵牛花想象成和牛郎织女朝夕相伴的花卉:“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诗中的“河鼓”是牵牛星的别名,其实牵牛花并没有明显的香味。
在清代宫廷画家沈振麟的笔下,牵牛花展现出特有的田园韵味。纤细的花藤攀绕在竹枝上,叶片和藤梢自如伸展,一朵碧蓝的牵牛花正在展开,几只蝴蝶围绕着它翩翩飞舞。画面线条流畅,色调和谐。自然界中,牵牛花花色丰富多彩,不过最为人熟悉的仍然是清新的蓝花,颜色从上往下逐渐变浅,苏轼诗中形象地将它比喻成没有染全的蓝纱:“谁剪薄素纱,浸之青蓝盆。水浅浸不尽,下余一寸银。”
牵牛花适合短日照环境,清晨日出时开放,在正午时便皱缩凋萎。宋代梅尧臣在一首咏牵牛花的诗中写道:“楚女雾露中,篱上摘牵牛。花蔓相连延,星宿光未收。采之一何早,日出颜色休。”这位清晨起来摘花的女子并不是为了妆点自己的容颜,而是将它和梅子一起做成调料,用来腌渍嫩姜,牵牛花主要起到染色作用,可以让姜变得像珊瑚一样鲜艳。但后世的人们种牵牛花主要为了观赏,不会特意采花入馔了。秋凉时节,其他花朵大多凋零,唯有牵牛花继续盛开,因此又有“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秋深结此花”的诗句。
一些植物由于花型或植株和牵牛花相似,经常被误认为牵牛花。和牵牛花同属旋花科的打碗花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花朵呈粉白色,通常比牵牛花小,茎匍匐生长,不像牵牛花的藤蔓总是尽量攀向高处。华南地区常见的五爪金龙也属于旋花科,别名“埃及牵牛花”,花朵通常为紫色,叶片五裂,形如龙爪,有着很强的攀爬能力,可以覆盖在树丛、建筑物的表面。用于公园美化环境的草本植物“矮牵牛”,虽然也有色彩多样的喇叭形花朵,却是茄科植物,和牵牛花没有亲缘关系。原产美洲的曼陀罗也是茄科植物,植株高大粗壮,漏斗状的花朵有白有紫,有点像放大版的牵牛花。常见的草质藤本植物萝藦在未开花时,叶片形状和爬藤外观都有点像牵牛花,但花朵就完全不像了。萝藦的花是五角星形有柔毛的小白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