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名中医教你以“平”为重稳度秋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22版: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随着昼夜等长的秋分到来,天气转凉、空气干燥,人体易受“凉燥”和“寒邪”侵扰。在此,特邀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专家、 肿瘤科学术带头人贾英杰,分享秋分养生的实用方法,教你用中医平衡智慧应对秋分节气常见的健康问题。

  “平衡”是关键

  “平补防燥”记心间

  贾主任强调,秋分正处于整个秋季的中间阶段,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中点,因此,养生的核心总纲在于“平衡”,须重点做好两方面调理:一是“平补”,避免大补或寒凉伤脾;二是“防凉燥”,注意滋阴润燥、抵御寒邪,以维持我们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

  秋凉时节

  需警惕三大健康隐患

  秋分节气“燥”与“凉”交织,易引发三类健康问题:

  1.凉燥外袭,肺系首当其冲: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凉燥易从口鼻、皮毛入侵,易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甚至大便干结等经典的“秋燥”症状。老慢支、哮喘、肺癌患者尤其需要警惕。

  2.寒邪凝滞,肠胃易受侵扰:天气转凉,寒邪容易侵犯脾胃。如果此时还贪吃生冷瓜果、冷饮,就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肠胃问题。此外,气温的降低可能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肿瘤患者因正气不足,更易加重气血瘀滞。

  3. 情绪“悲秋”,气机失于调达: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让人低落。中医认为“悲忧伤肺”,不良的情绪会进一步损伤肺气,削弱人体正气,导致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

  秋分养生“四部曲”

  全方位护健康

  1. 饮食:润燥养肺,平补脾胃

  秋分饮食要遵循“少辛增酸、滋阴润燥”原则,多吃梨(蒸熟更佳)、银耳、百合、山药、苹果、莲藕等润燥的食物,尽量减少摄入辛辣(辣椒、花椒、姜)、烧烤、油炸和过于生冷的食物。早晨或晚上宜喝一碗暖和又滋润的粥羹,如百合银耳粥、芝麻核桃粥等。

  推荐秋分代茶饮——乌梅甘草饮:

  【原料】乌梅3颗至5颗、甘草3片至5片。

  【做法】开水冲泡,或稍煮3分钟至5分钟后代茶饮。

  【功效】酸甘化阴、生津润燥、开胃消食。

  2. 起居:避寒就温,科学“秋冻”

  贾主任提醒,“春捂秋冻”是为了让身体逐步适应寒冷,提高耐寒力。但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到了秋分应避免赤膊,护好背、腰腹、双脚等寒气容易入侵的部位;肿瘤患者、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切不可盲目“秋冻”,应及时根据天气变化添加衣物,以“温暖不凉”为第一原则。

  推荐驱寒泡脚小妙方: 

  【材料】艾叶、桂枝、川芎。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活血。

  【方法】一般每味中药各取10克至15克,放入锅中加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15分钟。煮好后,将全部药汁倒出,至水温40℃左右。泡脚时水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搓双脚。

  【适应人群】畏寒,手脚冰凉明显者。

  常按足三里,健脾扶正底子牢: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穴(膝盖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用力按揉,感觉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宜。每次按揉5分钟至10分钟,每日可多次。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3. 运动:动静结合,微汗为度

  秋分后天气凉了,就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津液和阳气。推荐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舒缓的运动方式,达到身体微微发热、微微出汗的状态最好。这既能促进气血流通,又能增强免疫力。对于有慢性病或特殊健康状况的朋友,适度运动尤为重要,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4. 情志:安宁心神,乐观豁达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气”,不仅包括身体的免疫力,也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要主动对抗“悲秋”情绪,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多到户外走走,登高赏景,看看秋天的五彩斑斓,让心情开朗起来。

  调神小妙招:午后按揉内关穴、神门穴。内关穴位于腕横纹向上2寸,两筋之间。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下午感到疲劳、心烦时,用拇指按揉各3分钟,有助宁心安神。

  总之,秋分时节的养生关键,就在于在生活细节中把握好“阴阳平衡”的智慧,愿您身心平和,秋分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