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年底至1938年年初,弘一法师相继在晋江草庵、泉州承天寺和开元寺等处开讲《华严经大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等佛典。泉州处于战事前沿,舰队频繁出入,飞机不断轰炸,时有伤亡的危险。弘一却依然独往独来,集众演讲,置个人之生死于度外。
1938年4月18日,他在写给丰子恺的信中说:“……朽人自出家以来,恒自韬晦,罕预讲务。乃今岁正月至泉州后,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几如江流奔腾不可歇止。朽人亦发愿为法舍身。虽所居之处,飞机日至数次(大炮叠鸣,玻璃窗震动),又与军队同住(军人住在寺内),朽人亦安乐如恒,盖已成为习惯矣。幸在各地演讲,听者甚众,皆悉欢喜。于兵戈扰攘时,朽人愿尽绵力,以安慰受诸痛苦惊惶忧恼诸众生等,当为仁者所赞喜。”
1938年4月下旬,弘一由泉州到厦门。这时,厦门战事日趋紧张,变乱即将发生。关心法师安全的各方人士,又纷纷致信劝其尽快远避他方,他却无意马上走开。4月间致郁智朗的信中,他说:“当来厦门战事平静后”,再“拟移居乡间,现在仍须居厦门,未能他往”。并将其近来阅读的《灵峰宗论》所见蕅益大师的一首诗,抄录于信中,以表心志。诗云:“日轮挽作镜,海水挹作盆。照我忠义胆,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悔,尘劫愿犹在。为檄虚空界,何人共此轮。”蕅益此诗的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应互发,激昂雄健,包蕴天地,为高僧诗中所罕见。在抗战初起之际,弘一引录此诗,显示了他那“忠义之胆”“法臣之魂”的浩大宏阔、清澈纯正。
远在上海的蔡丏因,从报上看到消息,也写信来劝请弘一立即移居。法师回信说:“时事未平靖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宋代韩琦的《九日水阁》“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中,“黄花晚节”一语,常被用来比喻人在晚年能保持高尚之节操。弘一将韩琦的这两句诗,略加变化,在抗战期间致友人的信中反复引用,自勉勉人,以表明其保持晚节的心志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