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其人,诗名满天下,性情也真率,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道尽多少宦游人之心绪。然而诗写得好,官却未必做得明白。他处理“挽郎事件”的方式,令人读罢不禁莞尔,又掩卷长叹。
唐代士风浮华,贵族子弟尤好虚名。皇室有丧,挽郎一职竟成抢手差事——殡葬队列中扶柩唱挽的工作,虽是场面事,却因能近天颜、露脸面,成了官场进阶的终南捷径。岐王逝世,一群士族子弟争当挽郎不得,便围堵礼部,声势汹汹,俨如市井无赖讨债,哪里还有半分清贵气?
彼时贺知章任礼部侍郎,负责选拔挽郎,这个官本是文墨清要之职,何曾见过这等阵仗?情急之下,竟爬上墙头,高声劝慰:“诸君勿躁!宁王也病重,将来还有机会!”此言一出,闹事者果然暂退,等着下一场丧事再谋出身。
贺知章此举,妙极,也拙极。妙在他深谙众人心理,以虚望止实祸;拙在他全然不顾官场言语分寸,竟拿亲王健康作筹码,可谓口无遮拦。更讽刺的是,宁王后来病体康复,贺知章的“预言”落空,他本人反倒因“出言不逊”遭贬,徒留一场官场笑谈。
文人常有急智,却少远虑。贺知章墙头一喊,虽解当下之围,却埋日后祸根。真正的宦海高手,断不会以如此儿戏之言应对严重事态。
贺知章终究是诗人气质大于官场能耐。他的失败,不在才学不足,而在不谙为官之道——官场要的是稳重含蓄、言谨慎微,而非诗兴勃发、口无遮拦。他晚年归隐镜湖,恐怕也是终于明白:自己的真性情,终究与官场格格不入。
这般人物,留得千古诗名,留得“饮中八仙”的倜傥形象,却也在史书中留下一个爬墙喊话的可笑背影,可爱,可叹,终究成不了成功的官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