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供热管理部门和供热单位开始抓紧组织对供热设施设备进行检修,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也进入了施工关键期。记者从市城市管理部门获悉,本市2025—2026年采暖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西青区近20个社区
纳入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清单
昨天上午,在西青区芦欣家园5期,挖掘机正在一栋居民楼前挖沟,另外几名工人把一截截的管道按照要求铺设在沟内,管道铺设的深度距离地面1米上下。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来自天津春华启航热力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增强指着管道表示,这些地埋管道是双层的,最外面看到的这层叫做“黑夹克”,中间是一层发泡保温层,最里面的金属管道才直接接触热水。现在供热管道的管径有很多种,从80毫米到300毫米的都有,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管径的管道,现在芦欣家园更换的地埋管道,比之前使用的管道,在管径上增加了20毫米。
施工现场,不少居住在这个小区的居民围拢在一旁观看。赵增强说,这个小区的供热管道已经使用大约二十年,出现了老化现象,加上管径比较细,使得整体供热效果欠佳,采暖期报修比较多。今年把这个小区的供热管道更换列入“两重”项目,不仅有地埋管道更换,还有楼道里的立管更换。从8月15日开始进行的是旧管道拆除工作,当时拆下的旧管道,出现不同程度的锈蚀和堵塞。这个小区的施工,预计到10月15日全部完工。
西青区城市管理委表示,在上一采暖期结束后,今年年初开始着手管网评估和供暖质量调查,结合老旧管网运行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汇总,形成改造项目清单,组织供热企业启动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改造范围涵盖杨柳青镇、大寺镇、李七庄街近20个小区,主要对使用年限较长、锈蚀老化严重的供热老旧管网及附属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同步铺设新供热管道,彻底解决原有管网因长期运行导致的老化破损、跑冒滴漏等问题。
全市统筹组织设备检修
“冬病夏治”超额完工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天津市2025—2026采暖期,全市供热企业共计280家,集中供热面积60926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普及率99.9%,形成了以清洁能源为主的集中供热体系。
截至目前,各项检修工作进展顺利,应检锅炉1178台、已检926台,应检燃烧器1179台、已检828台,应检热泵机组1093台、已检862台,应检换热器7913台、已检6570台,水泵电机、燃气报警、压力表等其他装置设施均有序进行检验检修,整体设备检修计划完成率达82%。
为保证供热效果,全市持续通过“源—网—端”全要素供热设施更新改造“硬投资”,逐年扩大改造规模,全力补齐设施短板,同时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软建设”,有效确保供热设施运行质效和供热服务质量整体提升。2025年,实施“两重”“民心工程”项目18个,计划改造各类供热管道1394.21公里,单户分环改造135.1万平方米,阀门表具等其他附属设施18万余台(套),预计惠及居民社区1646个。截止到目前,完成管道改造733.23公里,全部改造项目预计10月底完工。
在上一采暖期供热工作复盘分析的基础上,全市接续开展“冬病夏治”,对全市5000户终端用户室内供热设施进行提升改造,采取增加、更换、冲洗供热设施和过滤网等措施,改善居民户内供热效果。截至目前,5000户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并在此基础上额外完成3214户,共计完成8214户。
坚持“按需配置、全面覆盖、保障高效”原则,组织全市供热企业提前固化在岗人员。组织供热企业进行服务培训,覆盖工单处置、电话接听、入户测温、入户维修、服务接待等重点环节,确保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政策与服务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各供热站累计开展服务培训771次,前期部署的各项任务均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采暖期顺利运行筑牢基础保障。
逐步推进供热企业和相关部门人员到位到岗,夯实各区属地监管责任,确保各项制度落实、落细、落地,完善“供热管家”服务标准,主动进网入格,与街镇社区网格联动,实施“主动服务、精准施策”供热服务新标准。
本市将通过智慧供热监管平台,实现热源启动、热源运行、燃气储备动态监测。依据供热基础信息台账对全市供热站基础信息进行更新,对全市供热站理论值进行重新梳理,并计划使用“双曲线”调度,不断提升拓展平台功能。
记者 徐燕
摄影 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