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汉沽地区,有一种响器,叫做“镲”。有一种非遗,叫“汉沽飞镲”。
汉沽人把“镲”读作“chuǎ”,据说这是区分是不是汉沽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汉沽飞镲是一种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方传统民俗艺术。飞镲表演时,表演者闪转腾挪,左旋右转,一对飞镲上下翻飞,时而有猛虎下山、蛟龙出海之狂放,时而有泰山压顶、雷霆万钧之气势。
汉沽飞镲是汉沽人的最爱。1956年,汉沽盐场飞镲赴北京参加民间艺术表演;1958年盐场自编自导《海盐丰收》舞,将飞镲搬上舞台,并参加了市级文艺调演;在共和国成立四十五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盛大庆典上,豪迈奔放、气势如虹的盐工飞镲令观众痴迷陶醉。在2008年公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汉沽飞镲位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
初识高氏飞镲
至今,在汉沽地区有十几支飞镲队伍。在十几支队伍中,高家堡的高氏飞镲是保持汉沽飞镲原汁原味的代表。初识高氏飞镲的高景留先生是在不久前。78岁高龄的高景留先生看上去更像是儒雅的学者,他是高氏飞镲的第三代传承人,是高家堡最有名的飞镲鼓手之一。如今,高先生虽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不能亲自上场表演,但依然四处奔走为高氏飞镲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
现场近距离观看飞镲表演已经多次,但这次是最令笔者震撼的。据高氏飞镲队负责人高井跃先生介绍,几位表演者平均年龄近70岁,最年长者78岁,还有几位女士。惊雷乍响,鼓声咚咚,几位老者开始表演。只见他们身姿矫捷,铜镲缠红绸,在阳光下翻飞如蝶。鼓点激荡如浪拍岸,表演者腾挪跳跃,铜镲嘹亮声震云霄。这哪里是平均年龄已近七旬的老者,刚猛中见灵动,粗犷中藏精巧。尤其是71岁的郭满华师傅,一对飞镲翻飞上下,左右开弓,过顶抬胯,红绸飘动,动如脱兔。只见他,忽然一个前滚翻,动作之快,令人咋舌,尚来不及叫好时,又是一个下叉,然后腾身跃起,其迅猛程度如惊雷乍现转瞬即逝,又似海燕掠浪一气呵成。
汉沽飞镲的起源
高井跃介绍,汉沽飞镲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蓟运河左岸地区的传统民俗艺术,具体的发源地已难以考证,高家堡、蔡家堡等村落的飞镲传承均有百年以上,其产生与渔业捕捞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汉沽学者刘翠波介绍,汉沽地区自古以盐渔为支柱产业。垒灶煮盐、出海捕鱼是汉沽人重要的谋生手段。由于盐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淡季时期,盐工们便驾船出海捕鱼以贴补家用,盐工亦是渔民,渔民也是盐工。按照渔民传统,每年开海捕鱼要举行祭祀仪式,古时渔民出海缺少通讯工具,有了渔获要庆祝丰收,飞镲由此应运而生,它既是祭祀表演的道具,也是海上通讯的工具,还是渔民庆祝丰收表演的家伙。
大海无风三尺浪,无论是出海捕鱼,还是垒灶煮盐,大海的风平浪静是人们最大的愿望,这是海神的保佑、碧霞元君的恩赐。过去,汉沽地区的海神庙有很多,康熙皇帝还曾敕建大沽海口海神庙。除了海神信仰之外,汉沽人还笃信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女神,主司庇佑众生、护国安民、送子延寿等职能,是中国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女神信仰之一,与南方的妈祖并称“北元君,南妈祖”。在距离汉沽150公里的河北省迁西县景忠山(汉沽人俗称“北山”)有碧霞元君的道场。清顺治十七年(1660 ),清世祖拨出数万两帑银重修景忠山寺庙,还邀请景忠山别山禅师入京弘扬佛法;后来,康熙皇帝亲临景忠山,题写了“天下名山”“灵山秀色”两块匾额,御赐一尊十六斤四两重的金菩萨(金娘娘)和一堂 4500 卷的《大藏经》,并拨帑银数万两,极大地提升了景忠山庙会的影响力,使其遍及冀东及周边地区。
过去,汉沽人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日、十月十五日都要到景忠山敬香朝圣。在《芦台场滩区略图》所示的村庄中,参加景忠山敬香活动的香会共有大小七拨,可见景忠山庙会之盛况以及汉沽人碧霞元君信仰之笃定。此外,每年春节、开海等重要时间节点,汉沽地区渔民也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无论是景忠山敬香,还是春节、开海等时间节点的祭祀,都需要汉沽飞镲的表演。高景跃介绍,飞镲有一个叫做“敬香”的鼓点,就是朝圣、祭祀时候所敲击的鼓点。
出海捕鱼需要传递信息,在茫茫的大海上,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就需要一种响器,由此,声音嘹亮的飞镲有了它用武之地。渔民们通过飞镲的不同节奏及手法传递不同的信息:或统一步调,协同捕鱼;或传递丰收信息,通知岸上做好准备。飞镲不仅在渔业生产中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是渔民在闲暇时光缓解生活压力、自娱自乐的“玩具”,在渔业劳作的艰辛生活中玩转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韵味,为单调的海上生活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汉沽飞镲的技艺
汉沽飞镲的表演器具比较简单,仅需鼓、铙、镲三样。传统的汉沽飞镲表演阵容严谨有序,击鼓者称为“鼓头”,响铙者称为“铙手”,飞镲表演者称为“镲手”,领舞的镲手被尊称为“镲头”或“领子”。鼓头击鼓掌控节奏,两名(或以上)铙手奏响铜铙作为伴奏以增添韵味,四名(或以上)“镲手”在“镲头”的带领下,按照鼓点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诸如“十打”。在《宁河文史资料?第六期》中记录了汉沽飞镲的“十打”动作:一打插花儿盖顶开始,二打古树盘根,三打怀中抱月,四打和尚扇风,五打仙人推磨,六打左右开弓,七打张飞骗马,八打海底捞月,九打金龙盘玉柱,十打飞雪扬风。
鼓头是飞镲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相当于乐队的指挥,所有表演者均听其号令。鼓手所打出的不同鼓点,代表不同的表演内容。汉沽学者刘翠波说:“敬香”鼓点儿,承载着“景忠山进香习俗”的虔诚故事;“抄子”鼓点儿,生动展现“打网船”捕鱼的惊险刺激与丰收喜悦;“长量”鼓点儿,一曲双调,用于“走会”和主题故事表演的进场、垫场过渡。
高氏飞镲的传承
汉沽地区至今仍有十几支飞镲队伍活跃在不同的舞台,他们的表演技艺也大体相近,有的偏重于古典技艺的传承,有的侧重于创造新的表演技巧。据了解,高氏飞镲更偏重于传统技艺。在光绪年间,高家堡村几乎家家善打鼓,户户会飞镲,飞镲表演盛极一时。据传说,曾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高振远擅长打鼓,在去景忠山敬香时,人们公推他来打鼓,但因为年纪小,够不到鼓面,便由成年男子抱着他打鼓,咚咚的鼓点变化巧妙,吸引了众多香客,这位少年从此一敲成名。
高氏飞镲在保持原汁原味古老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据介绍,他们的一位鼓手在“幺二三”鼓点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幺二三”,还有人吸收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技艺创造了一个类似戏剧舞台上演员扬鞭跨马的情景。高井跃还创作了《飞镲之歌》,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鼓声响那个镲翻飞,彩绸舞那个还气派,敏捷的手臂上下舞,矫健的步伐左右迈。嘿!矫健的步伐左右迈。咚咚呛个咚咚呛,咚咚呛个咚咚呛。飞起来,舞起来;飞起来呀,舞起来;飞起来呀,舞起来;飞他个猛虎下山,舞他个蛟龙出海。踏着鼓声去出海,期盼丰收嘿,幸福来!”
曾几何时,汉沽飞镲几度销声匿迹。现在,后继乏人、传统技艺失传是所有飞镲队共同面临的问题。加之过去技艺不传外姓人的狭隘观念,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打破壁垒进校园
飞镲队员年龄普遍偏大是汉沽飞镲传承的又一大难题。培养接班人是当务之急。高氏飞镲也在积极谋划,不断打破“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人”的壁垒。如今,教育部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政策,为汉沽飞镲的传承提供了新契机。高氏飞镲队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打破“技艺不传外姓”的传统观念,积极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将飞镲技艺引入课堂。高井跃介绍,目前已经在茶淀小学招收了百余名小队员,由他们定期授课,手把手教授孩子们打鼓、飞镲的基本动作。百余名小队员中不乏表现优异者,甚至能在节日庆典中登台表演。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传承断代的危机,也让飞镲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为这项百年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大家的努力下,飞镲的传承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如何还原失传的技艺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笔者真诚地希望,通过AI技术还原失传技艺,让汉沽飞镲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飞镲动作的数字建模数据库,或开发节奏模拟APP,使这项“海洋回响”真正跃入数字文明的浪潮。
汉沽飞镲,这一承载着海洋记忆与渔盐文化的百年技艺,在高氏家族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从祭祀海神的鼓点,到渔舟唱晚的讯号,从景忠山庙会的虔诚敬香,到校园课堂里的青春传承,飞镲的声响穿越时光,在新时代激荡出更丰富的回响。让这项古老的非遗不再只是历史的回音,而成为流动的、生长的文化血脉。当校园里响起稚嫩却坚定的镲声,当白发老者与少年人同台挥洒汗水,当新一代飞镲手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他们挥动的不仅是红绸翻飞的铜镲,更是一段跨越世纪的海洋故事,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