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便血背后的 “颜色密码”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22版: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鲍旭(左二)、杨丽萍(左三)、苏广宁(左四)在百医百顺直播间

  本期专家:

  鲍旭: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杨丽萍: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苏广宁: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住院医师

  

  当李先生回忆起与消化道肿瘤的抗争史时,他总会提起最初那次被误判为“痔疮”的便血。在临床中,约有20%的肠癌患者曾将便血误认为痔疮,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专家团队通过解读便血的“颜色密码”,揭示了肠道健康的秘密。

  红色警报:痔疮与肠癌的 “颜色博弈”

  “便血了?肯定是痔疮犯了!”这是很多人面对便血时的第一反应。然而,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肛肠外科鲍旭主任提醒,便血绝非痔疮的 “专利”,它更像是肠道发出的“红色警报”,不同的颜色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健康危机。

  便血的颜色和状态是判断出血位置和原因的重要依据。鲜红色血液多为靠近肛门的部位出血,比如痔疮或肛裂,血液通常附着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后滴落在马桶里,有时还会伴随排便时的疼痛或肛门坠胀感。而暗红色血液或黑便则可能是消化道上段出血的信号,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颜色变暗。结直肠癌、结肠息肉等疾病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黑便(像柏油一样)还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此外,黏液血便,即大便中混合着黏液和血液,可能是肠道炎症或结直肠癌的信号,需高度警惕。

  62岁的李先生在2010年最初出现便血时,正是因为其颜色鲜红,且自己有痔疮病史,才误判为痔疮发作。“当时就是便血,也不疼,吃饭睡觉都正常,就是人瘦得厉害,三个月瘦了20来斤。” 李先生回忆道。正是这次误判,让他错过了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时机,直到症状加重才去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结肠癌,进行了结肠部分切除术。

  很多人认为吃辣是得痔疮的直接原因,对此,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肛肠外科杨丽萍主任解释说,吃辣只是诱发痔疮的因素之一,久坐、便秘、饮酒等都可能诱发痔疮。痔疮是肛门周围静脉曲张形成的“小肉球”,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而外痔则可能伴有轻微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痔疮不会变成癌,但肠癌可能“伪装”成痔疮,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便血不能掉以轻心的重要原因。

  家族阴影:遗传性肠癌的 “潜伏与爆发”

  李先生的抗癌之路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整个家族的抗争史。“我母亲就是这个病去世的,我大姐、大哥也得了这个病。”李先生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奈。这种家族性的聚集发病并非偶然,而是与遗传性肠癌密切相关。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大学中心医院肛肠外科苏广宁医生介绍,结直肠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子女有50%的概率患病。这类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息肉,如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结直肠癌。

  “每年复查,它都长。每年都得做。” 李先生的经历印证了肠癌的隐匿性和进展性。苏广宁医生解释说,结直肠癌发展缓慢,从息肉变成癌通常需要5-10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通常很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如果到了晚期才发现,生存率则会大幅下降。

  对于李先生这样有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尤为重要。鲍旭主任建议,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应从40 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此外,长期便秘、腹泻、便血史,长期吃红肉、加工肉,肥胖、吸烟、饮酒的人群也属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主动筛查。

  生死考验:多次手术背后的医学抉择

  李先生的抗癌路堪称“跌宕起伏”,从2010年的结肠部分切除术,到2022年的结肠全切除术,仅保留一小段乙状结肠;再到2023年的膀胱癌手术和2024年的胃癌手术,他几乎与消化道的各种癌症都 “过了招”。每次术后的经历和医生的帮助,都让他颇有感慨。

  结肠切除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结肠没有了,我每天都七八次大便,肠子里存不了东西,喝点水也得上厕所。” 李先生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疾病带来的不便。但医学的进步总能为患者带来希望,结肠全切除后,医生会将直肠直接与小肠连接,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李先生自己也很奇怪,“我平常两个小时就要上厕所,但我觉得也有心理的作用,比如说家里来了老同学、老朋友,坐那聊一下午,也没有上厕所的想法。”

  2023年,李先生在膀胱手术切除后,出现了一次不排气的情况,杨丽萍主任强调,术后排气非常重要,它标志着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如果在没排气的情况下进食,可能会导致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肠梗阻。就在医生给李先生下管通气的时候,又发现了原发胃癌,于是又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

  2025年初,又在仅剩的一小段乙状结肠上再次发现肿瘤。这时的李先生,腹部已经布满了十几年来的手术刀口,再开刀已无从下手。鲍旭主任与杨丽萍主任为安全起见,实施了内镜下的黏膜剥离,成功切除了肿瘤组织,并保留了那一小段乙状结肠。

  向阳而生:抗癌路上的生命力量

  经历了这么多次手术,李先生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人家都说我恢复特别快。刚出院的时候,三句话都说不了就得喘口气,现在好多了,体重也在慢慢增加。”

  回顾自己的抗癌经历,李先生最大的感慨就是:“别把便血不当回事,更别自己诊断是痔疮,要及时就医!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专家团队也强调,便血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出现便血后,既不用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到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原因。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 “金标准”,千万不要因害怕而拒绝。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和高危人群,更应主动进行筛查。

  李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医学的力量。便血背后的 “颜色密码”是肠道健康的预警信号,解读好这些信号,就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肠道健康,重视便血症状,用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正如李先生所说:“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生活总会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