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气候学标准,9月17日为天津市中心城区2025年入秋时间。气象专家指出,1961年至2020年的气象大数据,揭示了本市夏季和秋季变化的一些显著趋势——夏季正在变得“漫长”,而秋季则始终“短暂”。
夏季变化三大趋势
趋势一:时间更长
2025年“超长待机”的夏季终于结束,今年中心城区夏季天数为128天。数据显示,本市夏季的长度总体呈延长趋势,各区夏季长度增长速度不等。以中心城区为例,平均每十年增加约5.4天。这意味着,与1961年至1970年十年夏季平均长度相比,2011年至2020年夏季长度要多出近四周的时间。
趋势二:早来晚走
大数据发现,天津的夏季变长了,不仅体现在入夏时间提前,而且结束时间推迟。具体来看,中心城区的十年平均入夏时间已经从5月26日(1961年至1970年)提前到5月12日(2011年至2020年)了,结束时间也推迟了十余天。
趋势三:高温日数增多
夏季变长的同时,高温天气也更加频繁。大数据显示,本市高温日数呈现“整体增多”的趋势(气象上将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定义为高温日),尤其是2010年以来,高温日数增多的情况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市民经历的不仅是更长的夏天,而且是更热的夏天。
秋季“晚来晚走”
长度稳定却短暂
随着夏季结束变晚,秋季开始时间也相应延迟了。曾经,中心城区平均入秋时间为9月10日左右。而近十年(2011年至2020年),平均入秋时间已推迟至9月22日,整体推迟了12天左右。全市平均秋季起始日以每十年1.1天速度推迟。这种“晚来”的特点与夏季结束时间推迟密切相关,形成了明显的季节推移效应。
60年大数据同时显示,尽管入秋时间推迟,但结束时间也推迟了,秋天的长度保持相对稳定且短暂。从中心城区常年气候季节划分结果来看,与长达140天左右的冬季、超过120天的夏季相比,春秋二季十分短暂,春季平均天数在54天上下,而平均48天的秋季无疑是四季中最短暂的存在。仿佛层林尽染的金秋美景才刚刚映入眼帘,冬天的脚步就已经悄然临近,秋高气爽的日子就显得格外珍贵。
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