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CT报告惊现不文明用语
难道仅是医生“手滑”?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一份CT报告单引发轩然大波。“检查所见”一栏中,竟出现“是××的有及小结节样影”的不雅字样。9月23日,院方通报称,这是影像科审核主任医师沈某因“打字有误”所致,已对沈某进行批评教育并全院通报,院方及沈某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进行诚恳道歉,并已取得当事人谅解。

  本该是专业、客观的影像描述,竟出现了不文明用语,尽管涉事医生解释称,本想输入“实体密度”(拼音首字母stmd),因输入联想错误,加上自己60岁视力不佳,导致误录。部分网友对此表示理解,认为高龄医生用拼音输入法确实不易。但理解归理解,医疗文书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严肃文件,其严谨性关乎诊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不容丝毫马虎。用“眼花”“打错字”不能轻描淡写地带过问题,其背后暴露的医疗质控漏洞更值得深究。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医生是否故意,而在于为何这样一份明显出格的报告,能顺利通过审核、签发给患者?一份正式影像报告从撰写、审核到签发,本应有多重把关流程,尤其多数医院都设有“双人审核”制度。一份带明显不当用语的报告竟能一路“绿灯”送到患者手中,正说明审核机制形同虚设。类似问题并不罕见,从四川某医院CT报告混淆患者信息,到连云港某医院因描述不清引发患者恐慌,医院的质控短板一再显现。

  进一步看,这也是医疗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许多高年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但对拼音输入法并不熟练,医院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专业词库、语音输入等适老化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医院的报告系统为何连基本的敏感词过滤功能都没有?当高龄医生面对不友好的操作界面、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系统又缺乏防错设计时,出错几乎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医院管理思维必须从依赖个人“零失误”转向构建系统性的“防错体系”。

  因此,院方目前对个人批评教育、全院通报的处理虽有必要,却远远不够。如果只追究个人责任,而不从系统层面修补审核漏洞、加强技术防护,无疑是治标不治本,难以防范下一个“意外”。

  医疗文书关乎患者健康,也代表着医学的严谨。希望这次看似荒诞的“脏话报告”事件,能敲响警钟,成为医院自查和整改的契机,通过系统建设堵住管理漏洞,让每一份交到患者手中的报告,都配得上那份沉甸甸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