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小小冰箱贴,如何撬动文旅大经济?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22版: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博物馆花式文创产品火爆出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成为现象级爆款,开售仅4个月就卖出53万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个。南京博物馆的芙蓉石小粉炉、杭州博物馆的影青釉里红高足瓷杯等产品也经常断货。近两年来,许多省市博物馆文创收入超亿元,其中冰箱贴作为重要品类贡献显著。

  产品特质与消费心理

  天津博物馆原副馆长、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长沈岩分析认为:“博物馆的冰箱贴一定是这个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重要的珍贵的文物的一种外在体现。它的唯一性、独特性是大家特别认可的,也是我们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人们都趋之若鹜去购买它。”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卢正营从消费心理角度阐释:“人们更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以及生活居所环境的趣味性和独特性。购买冰箱贴既能够回忆起当初的游玩情况,同时也可以把博物馆的文化带回家。它价格便宜便于携带,所以大家非常认可。”

  成功要素与价值内涵

  针对文创产品的成功要素,卢正营教授提出三个维度:有用、有料、有价值。“冰箱是最能够展示家庭文化的家居用品之一。冰箱贴能够丰富大家的精美小家居,而且它可采用各种载体、各种材质,能够把博物馆的文化植入其中,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特别受产业喜欢。”

  沈岩馆长补充道:“据我们文博人调查了解,大家有一个心愿,就是把博物馆的文化带回家。而小小的冰箱贴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心理。我们博物馆始终有一个理念,就是把文创商店打造成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让这些珍宝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他们随时能够看得到摸得着,勾起一段美好的旅行经历。”

  创新拓展与历史沿革

  创新文创产品不仅局限于冰箱贴。沈岩馆长介绍:“以天津博物馆为例,我们的镇馆之宝玉壶春瓶,依此研发了胸针、拼图、盲盒、文件夹、雪糕等可吃可玩可欣赏的系列产品,非常受欢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则根据李叔同先生喜欢猫的历史轶事,推出‘叔同先生的猫’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斜挎包、手机包、抽纸巾盒等,传递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

  文创产品的发展历史悠久。卢正营教授回顾:“早在19世纪,大英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和传承的考量,就开始售卖复制品,这是文创产品的最早雏形。到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率先将米老鼠的IP形象进行商业输出并获得盈利,创造了文化IP与消费品结合的完美融合渠道。时至今日,随着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创产品成为拉动和带动文旅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成功案例与创作理念

  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成功的文创实践案例。卢正营教授分享道:“如福建武夷山的建盏,当游客看到匠人的制作工艺时,一定会把这个符号性产品带回家。洛阳推出的富贵牡丹大瓷盘,把瓷器文化与牡丹文化相结合,让人想把富贵带回家。秦皇岛归墟民宿开发的定制化烟斗,这些都代表着生活中逐渐增多的品牌化和符号化消费。”

  沈岩馆长认为成功的文创产品需要平衡好几个关系:“文化的内涵、设计的创新、情绪的共振以及商业化的运作,这些都应该很好协调平衡。要真正挖掘文物背后的东西,让古董变成潮品,提取文化元素符号,再赋予当代人能够接受的载体,这样才更加有新意,更能够被接纳。敦煌纹饰在国际大品牌中都被采用过,说明其商业价值是无限的,只要挖掘好文化底蕴做支撑,商业效应应该是连锁且可观的。”

  传播优势与发展挑战

  冰箱贴这类文创产品具有独特传播优势。卢正营教授指出:“冰箱贴特别适合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现在的流量经济基本上在新媒体上传播。这类文创产品形成小产品大商业,具有文化属性,特别适合快速传播。”

  面对同质化问题,沈岩馆长警示:“要避免同质化,应该是一个博物馆有一个博物馆的文创形象代言,而不能千馆一面。城市也一样,不能都是一样的东西,那就会弱化吸引力。所有从事文创研发的人员应该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弃的观念,积极创新发展,不能亦步亦趋去复制,这样才能保证文创产品有长久生命力。”

  卢正营教授补充道:“从拉布布效应开始,我们也在文化旅游领域培养自己的奢侈品和优雅消费理念。可以借鉴国际知名时尚品牌打造经验,引入到文创传播领域,让其具有奢侈品的理念和心理定势,提高文化欣赏品味。”

  经济效益与未来展望

  小小冰箱贴已经成功为博物馆和文旅项目引流,不仅带动参观人数增长,还促进相关消费。卢正营教授举例说:“洛阳推出唐代通关文牒,集齐十个后可以获得免费讲解,这种方式让城市活跃度更高,经济发展更好。据说热门景区酒店入住率提高了15%,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沈岩馆长强调文旅融合需要系统工程思维:“旅游是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各行各业形成合力,集体发力获得更大流量变留量。第一个‘流’是流动的流,吸引游客到来;第二个‘留’是让人留下来消费体验。我们应该用文创产品来撬动整个文旅经济,让整体城市形象在游客中树立起来。”

  对于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卢正营教授建议:“成都定位‘中国假期’大IP,让所有文旅元素围绕其充分展开。天津兼具海河的开放文化和深厚文化底蕴,需要把更好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传递出去。”沈岩馆长则认为应该挖掘天津的独特气质:“天津有‘哏都’气质和近代文化底蕴,这两点结合,应该是这座城市最抢眼、最独特的IP。”

  如今,年轻人旅游的三件事已经变成了打卡、盖章和买文创。这枚小小的冰箱贴,不仅承载着文化记忆,更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使者。从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文创产品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华文化,撬动着文旅经济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