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长城、驰道与始皇堤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殷周金文集》中,一柄“燕王职戈”兵器上有铭文“泉州都”等字样。《周礼·地官》中有“四县为都”的说法,这至少证明了泉州在战国末期已是“都”的建置了。

  燕在昭王修外长城之前曾修建了一道内长城(或称易水长城、燕南长城),目的是为了防备齐、赵的用兵,保卫燕下都易水城。清《畿辅通志》和乾隆年间《武清县志》均记载说,武清“在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传泉州境内今太子务、青坨、罗古判一带均为燕南长城旧址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以咸阳为中心,“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在当时全国的九条驰道中,有两条通过泉州境:一条是从九原至碣石,经蓟燕进入泉州;另一条是从咸阳至碣石,中间延伸到武清城关草茨、吴堤、东张营一带,向东南沿太子务南河堤穿境达碣石。这条堤路两用的驰道,世称“始皇堤”,境内长城因修建驰道并为防范诸国造反而被拆毁。清县志称始皇堤“在县西三里”,民国二十九年(1940)《河北省武清县故事》也称“1930年时小有痕迹”。

  在武清周边多地均有长城的记载与旧迹。如武清西北方向即北京的昌平、东北方向即河北的丰润、西南方向即河北的文安,特别是北邻通州有“漷州长城”,位置在州东北一里,南抵武清、北接通郡,“即长堤之异名也”;我们还知道易水长城也是在易水堤防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因此,对于长城是长堤异名的这种说法,我们是否可以做出一种推断——长堤可能就是长城被拆毁后剩下的地基?又如既然称为始皇堤,那是否同时也是始皇帝巡视天下的驰道?虽然《汉书》中记载秦驰道的宽度是“道广五十步”,按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六尺为一步,周时一尺为八寸一,秦汉从短变长些,五十步大约在今70米左右。对此,《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提出过质疑,认为50步可能是50尺之误,这在特定情况下或许不无道理。因为以过去的施工条件,如果不管什么地方,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全国九条都修成70米宽的驰道大概是不现实的。

  始皇当年巡行天下,命令拆除之前各国的长城阻隘,拆除长城后以地基为驰道,这或许是地方官修建驰道的一种多快好省的方法。有资料说长城城墙的地基平均为5.8米到6.5米不等,至少能够保证两辆辎重车的通行。如果长城部分地基做了长堤或驰道的一部分,那是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对长城的考古思路:因为年代久远,人们可能不知道长城在哪里,但对于古老的长堤,行走的人多车多,或许有更多的人能保存记忆或略知一二。像近年武清兰城考古就曾发现了秦汉时期5.8米宽的三车道遗址,这或许能和长城、驰道与始皇堤搭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