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篱笆登”是一种对简陋住房的称呼,属口语。此外,还有“篱笆簦”和“篱笆灯”之别。新中国成立前,西于庄一带多是这类民宅。其建筑结构是这样的:四个角立4根木桩,上搭横木为梁,然后用秫秸绑成把儿围拢成墙,外表抹上一层薄泥。通常情况下,阳面安门窗,后墙留有通风口。篱笆登房子也分各种档次,低档次的在地上立几根木桩再刨一道沟槽,就开始围篱笆,房顶直接铺稻草。“高级”的篱笆登,除了四梁八柱外,还要打基础,砌上1米高的砖墙,上面再用苇把子做墙体,里外抹上厚厚的草泥,风干后罩上白灰膏,为防雨水冲刷,还要在表面上涂一遍青灰;房顶不仅要挂瓦,门窗也与普通四合院的样式差不多,百姓把这种篱笆登房子叫“穿靴戴帽”。此图根据胡成才、武清义、王改弟等诸多住民的口述绘制而成,为上世纪40年代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