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籍文史学者刘仲孝先生在《一溜儿六韩家口》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前韩口村由于建在萧太后运粮河堤决口处的南侧,故得名‘韩家进水口’(俗称韩家口,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前韩口’)。后来,前韩口村附近的王家街、马家街、刘家街、杨家街、小崔庄等村庄,就都被称作“韩家口”,其中刘家街叫‘大韩家口’,杨家街叫‘小韩家口’。”
刘家街,今属武清区河北屯镇,位于镇驻地东部2公里。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载,明永乐年间,有刘姓人家由韩家口迁此定居,因地形狭长,成村后以姓氏得名。
根据刘仲孝的文章,刘家街等村庄,都是萧太后运粮河两岸形成的聚落,因这几个聚落都很小,且距离韩家口很近,于是外人均以“韩家口”相称。而在当地,因刘家街聚落相对较大,所以又被称作“大韩家口”。
据1945年出生的当地老人杨宝清介绍,刘家街村南、村东的河道,就是著名的萧太后运粮河。现在这条河南部河段尚存,西部与前韩口河段相通。而村东的河段,大部分被填埋,部分变成了水坑。从残存的水坑现状,仍可窥见昔日的踪迹。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曾有人在村庄南部河道里挖出过船上的桅杆,说明该河道确曾被用作运输漕粮。据杨宝清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萧太后运粮河还是很壮观的。它从西部的北李辛庄村南边过来,经前韩口村的北部,往东经过刘家街村南,拐直角弯从刘家街、杨家街两村之间往北延伸,之后进入南口哨村西拐向东北,从南口哨、北口哨之间经过,再穿过青龙湾河到达宝坻区的东寨、西寨。
刘家街村的东南部系运粮河北岸,过去曾有一座庙宇,村里人称其为东大庙。该庙有正殿3间,东西耳房各2间。另有院落、山门等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东大庙被用作刘家街乡立小学,由兰家庄村的兰秉润担任教员。据当地老人回忆,东大庙可能是一座药王庙,因为谁家的小孩有毛病,大人们都会到那里烧香磕头,还会给孩子吃“香头”(旧时人们以香灰为药)。他在上学时,运粮河比现在要宽不少,课间时,学生们经常到河边去玩耍,河岸芦苇丛生,野鸟云集,其风景与今天迥然不同。
杨姓是杨家街人口规模最大的姓氏,目前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多半。据原村长杨晋玉介绍,杨家祖籍是山西。另据杨宝清介绍,杨家街的杨姓分成两支,辈分谱不一样,但有对应关系。杨家的祖坟,在刘家街村的东南,称南大杨坟。另外在村庄南部还有小杨家坟。
旧时,刘家街的杨姓人家均到杨家街的杨氏礼堂“吃伙清明”,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