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市来临时,其实不用看大盘走势,也不用看技术指标,空气中的味道就能告诉你一切。
在2014年至2015年的那波牛市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兴奋的气息。记得当时我坐在公交车上,经常会看着一群拎着菜篮的大伯大妈热烈地谈论着股票,他们互相推荐牛股,还不时地蹦出一些专业术语,那愉悦的空气几乎可以让汽车飘起来。
我那时每天会去游泳馆游泳,在股票交易时间,泳客一下子少了很多,有些人即使在游泳也变得心不在焉,恨不得让游泳馆装个显示行情的大屏幕。混杂着消毒剂气味的空气中,夹杂了不安和焦虑的气息。那些炒股的泳客,一上岸顾不得擦干身上的水珠,就迫不及待地冲向储衣柜拿出手机翻看行情,常常浑身湿漉漉地打电话探讨交易策略。
牛市中总是伴随着非理性的狂热气味。你就算闭上眼睛,也能听到牛市的呼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2007年牛市的时候,到处在传唱一首歌:“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死了都不卖,不涨到心慌不痛快,就算深套也不卖……”
1929年10月29日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日,在股灾即将到来之前,整个美国却沉浸在股市暴涨的狂欢中。当时美国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噢,我的宝贝,不要吵,奶奶又买了些股票。爸爸也在牛市里把股票炒。妈妈按照秘诀买了股票,不会亏钱。宝贝,你很快就有漂亮的新鞋子。”
在牛市中,人人都在传递着自信的气息。你可以看到,到处是昂首挺胸、喜气洋洋的人,说话的声调也比平时高很多。《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的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芝加哥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对塔勒布说,他能够判断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附近上车的交易员是不是赚了钱,“他们一上车就趾高气扬”。赢利的交易员走路时身体挺直,趾高气扬,而且大多数比赔钱的交易员走得快。
在牛市中,空气是香甜和乐观的。当人们在牛市中第一次赚钱,会觉得是运气好;第二次赚钱,会觉得自己能力还可以;第三次赚钱,就会误以为自己是炒股天才。整个社会开始自信心爆棚,对未来的看法也更为乐观,市场也会沉浸在这种乐观中,谨慎会被看做胆怯。
在1929年美国大股灾到来的前夕,当时经济学界威望最高的欧文·费雪兴奋地预测道:“股价将达到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盲目的乐观让费雪这样的专业人士也完全看不到潜在的危机,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上世纪末,互联网股票一飞冲天,纳斯达克指数屡创新高。整个美国都沉浸在赚钱的狂欢中,这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大的牛市。激动的情绪和高亢的状态席卷了整个社会,如果有人认为市场有泡沫的成分,他们也会乐观地回答:“我知道这是个泡沫,但我可以先买入,然后抢在别人之前卖出。”
当时有个名叫约翰·科茨的华尔街交易员,他和周围的人不同,科茨始终冷静地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一切。科茨发现大部分人已经无法理性思考了,激动的心情和看似永远上涨的市场让他们做出各种轻率的决定,要和他们展开理性的对话几乎是不可能了。
不久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市场哀鸿遍野。约翰·科茨则对金融市场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他去了剑桥大学深造,最后成为一位神经科学家。科茨发现,交易员大多是年轻的男性,当他们赚到钱后,他们体内的激素水平会上升,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和冒险的欲望,牛市不断的连胜使得交易员脱离实际和过度自信,交易员的鲁莽行为又反过来助推泡沫的不断膨胀……
牛市不断上升的行情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信心,赚取的收益所产生的不仅仅是满足感,更是无所不能的兴奋感。人们不再分析风险,而是觉得眼前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开始憧憬未来并大展拳脚,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地球的引力,成为股市中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