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元一次的“假儿女”
能买来真安心吗?
日期:09-24
近日,大连一家保镖团队推出“外包儿女”服务,专门为缺少陪伴的老人提供陪护与支持。服务内容包括陪同看病、帮忙购物、调解纠纷,甚至通过“假扮亲属”来震慑不友善护工或邻居,为老人“撑腰”。每次收费从500元至2500元不等,目前团队规模已超过千人。
“花2500元雇个假儿女”,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荒诞中透着现实。“外包儿女”看似新鲜,其实他们做的,就是传统中“家里人”该做的事,成为老人的依靠。他们不仅能陪诊、调解,更重要的是,往老人身边一站,就能让那些看人下菜碟的护工或邻居收敛几分。
比如,一位75岁的失独老人常遭邻居冷眼,团队每周上门探望陪伴,老人欣慰称“这是我大侄儿”;一位60岁的残疾老人被护工敷衍对待,经保镖出面提醒后,护工态度明显好转;还有一位八旬老太在养老院受排挤,团队帮她调换房间,还通过送礼缓和了她与其他老人的关系。
有需求就有市场,对很多独居、失独老人来说,这种“家里来了硬气人”的感觉,特别实在,是一种久违的扬眉吐气。
不过,暖心背后,担忧也很实在。老人最需要的是真诚的陪伴和信任,一旦有人以“亲人”名义靠近,很容易卸下心防。如果遇到心术不正的人,今天能帮你震慑护工,明天会不会转头骗走老人的钱财?这就像一把双刃剑,能防身,也可能伤己。
还有人调侃:“这一报道,不就露馅了吗?”确实,这类服务的威慑力,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真假难辨”。大家都知道可以“雇儿女”之后,效果难免打折扣。所以,这个行当光靠“演”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得靠专业和规范才能让人安心。
琢磨下来,这件事最扎心的正如网友所问的“找个靠谱的养老院怎么这么难”?如果日常养老服务足够细致、有尊严,哪个老人需要靠“角色扮演”来获取安全感?市场或许能补上一时的漏洞,却填不了长期的缺失。
“外包儿女”的出现,恰恰反映出不少老人缺乏陪伴、缺少保护,底气不足的现实困境。我们在讨论“假儿女”是否靠谱的同时,也许更该想想:如何让真儿女常回家看看?如何让养老机构服务更贴心?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社区支持网络?
这需要个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社区养老、“时间银行”等新型模式,国家也出台了《老年陪诊服务规范》等标准,说明社会正逐渐重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人性化。希望未来老人的安全感,能来自触手可及的温暖与陪伴,而不是依靠“假儿女”来镇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