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哲
文稿整理:刘长虹 图片提供:张诚、唐硕翔
北大关、北门外大街,天津繁华之地,有商贾巨富,更多的是普通市井百姓。而这里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足以让人们流连忘返的舌尖上的美食记忆!今天,跟随天津市餐饮业泰斗,曾担任红旗饭庄、回民饭店等多家餐饮饭店负责人的屈树海先生,热爱乡土文化的马金荣女士、毕连刚先生的口述,重温北大关及其附近的美食历史……
屈树海:记忆中的那些红桥老饭馆
我与北大关之缘
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到解放初期,北大关一带有个什锦斋,它是在隆昌海货店的南边,也在路西,东家姓董,在公私合营以前这个买卖就黄了。
什锦斋前面,有一个回民饭馆,叫恩德元。掌柜姓时(音),是回民,公私合营以前也黄了。
中和楼与恩德元挨着,中和楼在恩德元的南边。“一条龙”包子铺挨着中和楼,挨着“一条龙”的就是半间楼,半间楼是安家干的。
过了半间楼再往南走,过了竹竿巷、针市街,守着北门脸,叫庆发德。
我说的这些饭馆都在(北门外大街)路西,路东没有饭馆,路东是炸糕铺。
我曾在北京东安市场学徒
记者:您是从哪儿开始学徒的,怎么进的勤行?
屈树海:我就在中和楼,1941年去的,那时我才十几岁。在这之前,还没上天津来的时候,我在北京东安市场学买卖,在鞋铺。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没有粮食吃不饱呀,就来到天津卫了。
记者:您老家是北京吗?
屈树海:原来是北京通县,后来给划出来了,划到河北省香河县去了。
记者:您当时在中和楼的时候,这个饭馆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大师傅手艺特别好?
屈树海:中和楼的代理掌柜叫刘德山,那时候我当会计,当了不到二年,有个资本家的侄子把我给替换了,我就当服务员了。还有个杨再鑫,是特级厨师。十几岁我跟他就在一块。杨再鑫嘴有点歪,外号“杨老歪”。
记者:这个人的手艺好,是吧?
屈树海:手艺好!红桥区最好的,那是第一流的厨师。他后来到的中和楼,原来他在南市。
记者:在南市哪个馆知道吗?
屈树海:知道,在聚华戏院旁边,经营保定地区的菜品,叫保阳楼。这个饭馆是我舅舅开的,杨再鑫也在那儿。到那个买卖(指保阳楼)黄了,就都上北大关中和楼了。
中和楼变身红桥饭店
记者:据您了解,中和楼的前身是叫“天一坊”,是吗?
屈树海:不是,是叫“天慧坊”,我去了一年,“天慧坊”就黄了。“天慧坊”的前身叫“天一坊”。是天一坊、天慧坊、中和楼,这么个顺序。
记者:等于您到中和楼的时候,他还没叫中和楼?
屈树海:对。我去的时候叫“天慧坊”,没干一年就改成中和楼了。也是集股的买卖,大伙闹矛盾就不干了,后来别人接过来改中和楼了。因为是几个人集股,你投多少钱、我投多少钱,所以叫中和楼。杨再鑫去得晚,是改为中和楼他才去的。
记者:后来,中和楼变成红桥饭店了,是吧?
屈树海:对。但那是太以后了。中和楼改为红桥饭店,“一条龙”、半间楼,这两个字号都给拆了,跟红桥饭店连在一起了。后来,“一条龙”就搬西青道去了,半间楼也不存在了。
我与红旗饭庄渊源
红旗饭庄前身叫“同聚楼”,公私合营以后,1959年,“同聚楼”是由我改成的红旗饭庄,饭庄的牌匾还是我写的,现在还保留着。那时候,咱们国家发展“钢棉粮”(钢铁、棉花、粮食),保卫“三面红旗”,所以我就把“同聚楼”改成“红旗”了,叫“红旗饭庄”。
记者:当时,坐落位置就是原来的“同聚楼”,是吧?
屈树海:对,红旗饭庄以前叫“同聚楼”,是山东馆,原来在北马路的华北戏院对过。
记者:是不是跟华贞女子商店挨着?
屈树海:对!那时华贞女子商店简称叫“华贞女”,饭店跟它隔着有二三百米远,与东北角有一里地远,东北角还有个叫“金聚楼”的,也是山东馆,后来改为了“新时代”。
1956年,公私合营时我离开单位。市里边有个饮食总店,在南市登瀛楼,各区都有分店,那时候叫管理处,和饭馆两拿着,管理处管早点,各区有一个中西餐分店。后来,把红旗饭庄都划在红桥区这边来了。
我去过三次红旗饭庄,在那担任过三任经理,最后一次调到西北角回民饭庄去了。
红桥区走出多位名厨
史俊生,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他在红旗饭庄是特级厨师、劳动模范。原来他是在东门脸“中立园”,“中立园”属于和平区管。后来,一划区就划为南开区,最终划到红桥区。鸟市那有个“大众食堂”,史俊生就在那儿。后来“大众食堂”改为“饮食公司俱乐部”了,等于就不存在了,又把他调到红旗饭庄去了,后来他在那儿退休。杨尧安,也在红旗饭庄呆过,那时候他们都在一块。
天津西站饭馆有个赵克勤,原来他在西关街“同和居”的“酒席处”。原来“酒席处”对外不营业,在解放前,百姓的喜寿事都是在家里办,那叫“出外台子”。有外台子,他就出外台子,没外台子他就不营业。后来,他被调到西站饭馆去了,跟杨再鑫手下学活,后来又把他调到红桥饭店。
后来年轻的有名厨师有王鸿业、姜万友,都算是下一代了。两人都是史俊生的徒弟,现在王鸿业、姜万友岁数也都得七八十岁了。
马金荣:“一条龙”是我父亲的买卖
马金荣(1932年出生):我叫马金荣,哥哥是马金城(音),我爸叫马起山,上世纪四十年代我父亲去世,当时60多岁。
记者:您父亲哪年在“一条龙”工作?
马金荣:那年头可早了,我不准确知道,那时我还小。我哥接我爸爸的班,我做姑娘时,也在那柜台上呆着。
记者:这个包子铺的字号就叫“一条龙”吗?
马金荣:对!牌匾上一直写的“一条龙”,白底红字的“一条龙”。我们经营包子、炒菜,还卖锅贴。还有一个“长素园”,也是我们“一条龙”干的,是我爸爸干的,专门卖素食的。“长素园”旁边是“中和楼”,“一条龙”旁边是“半间楼”,“半间楼”是哥俩干的。
记者:“一条龙”卖的什么包子比较有名?
马金荣:包子比较有特色,猪肉包子,还有韭菜馅儿的,还有肉皮包子,还卖三鲜锅贴。那阵可是忙呢。
记者:包子铺面积不大是吧?
马金荣:“一条龙”外边窄,里面宽,老长的,这“一条龙”整跟“耳朵眼炸糕(估衣街)”斜对过。经营可是有年头了。
毕连刚:“半间楼”与“一条龙”相互竞争
“半间楼”在北门外大街路西边,叫“半间楼”,是因为相对他旁边的邻居——进深很长的“一条龙”来说的。
“一条龙”是卖三鲜火烧的,但“一条龙”的正式字号,我也说不上来。不过,“一条龙”和“半间楼”都卖一样的东西,两家买卖互相竞争,你做得好,我比你做得还好。
三鲜火烧又可以称作褡裢火烧。师傅们将馅料放在一个大瓷盘上,中间是和好的猪肉韭菜馅,瓷盘的边缘位置还会放着鸡蛋、海参、虾仁等独立馅料食材。师傅们包火烧的时候,保证将“三鲜”放齐,货真价实。火烧两面煎成金黄色,食客甚至可以拿筷子敲出响声。这样的美食,也成为当时许多人“打牙祭”的首选。